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中心动态

课题组与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举办《抗战老兵口述史料文物展》

      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项目批准号:15ZDB045)与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单位,联合举办《青春热血保家乡——抗战老兵口述史料文物展》,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开展。本次展览用抗战老兵个人经历来展现波澜壮阔的抗战史,展出的 120 位老兵的口述资料以及 66 件珍贵文物均来自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其中绝大多数文物均为首次对外展出,展览将持续至明年1月13日。

△展览现场

      赋予历史以温度,120 位抗战老兵口述资料展现抗战史

      在展厅内,关于一场场战役的介绍不再是史书中冰冷的文字,而是多位抗战老兵的口述回忆。他们中,不仅有新四军、八路军战士,也有活跃在正面战场和远征印度、缅甸的士兵。面对嚣张凶残的侵略者,他们用英勇无畏的精神构筑起中华民族的不倒长城。参观者站在一块块展板前细细阅读,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用抗战老兵个人经历来展现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让观众既能感受到抗战史的宏大,又能感受到历史的细节。”课题组成员、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展览共分为中华危机、少小离家、中流砥柱、金戈铁马、喋血异域、和平永固六部分,共展出 120 位抗战老兵口述资料。

      “抗战老兵的寿命是有限的,但是他们的宝贵记忆和抗战故事是永远活着的历史教科书。”据吴先斌介绍,从 2012 年开始,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组织专门力量做抗战老兵口述史调查,9 年来,共计采访老兵 1600 余位,如今已有近千位老兵永远离开了。“希望通过展览能将抗战的记忆化作捍卫和平的强大力量,从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坚定决心和奋勇前行的勇气。”

      66 件文物亮相,一封致法国租界公函展现上海小工商业者自救

      据吴先斌介绍,此次展出的 66 件文物主要分为文献、徽章及证件三大类。其中,一本泛黄的《第八路军血战平型关》吸引了现代快报记者的注意。记者发现,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 1937 年 10 月,此时,平型关战役才刚刚结束一个月。“这本书是最早的平型关战役回忆录,是我们了解平型关战役最早的原始资料。”吴先斌说。

△郭殿武复员证

      在现场展出的各种证件中,以抗战老兵个人的证件为主。“其中有一份第十八集团军颁发的老兵复员证写得非常感人。”吴先斌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位抗战老兵名叫郭殿武,1937 年 8 月入伍,1946 年 2 月复员。复员证上写着,“郭殿武同志在抗战中曾效忠于民族与人民的解放事业,极为光荣,应受到国家民族的热爱,复员后仍望本着人民战士的本质,与人民站在一起,积极参加地方各种建设工作。”那一年,郭殿武 29 岁,复员证上“是否负伤或残疾”一栏写着“三等残疾”。

△八一三抗战纪念章

      展览上,吴先斌还带来了一些与上海有关的文物。一枚铜褐色的徽章上写着“八一三抗战纪念,萧山县伤兵慰劳委员会敬赠”,徽章正中位置写着“忠勇卫国”四个大字。据介绍,“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1937 年 8 月 13 日,日本帝国主义继七七事变之后,把战火烧到了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上海军民奋起反抗,开始了历时 3 个月之久的淞沪抗战。

△《上海小工商业者致法国租界公函》

      “八一三事变以后,很多道路交通都中断了,当时上海有很多小工商业者奋起自救。”吴先斌说,此次展出了一份 1938 年 6 月的《上海小工商业者致法国租界公函》,上面有四五十家小工商业主的印章、企业字号、老板姓名,他们共同请求恢复道路,生产自救,“这份资料也是我们研究上海难民重要的档案。”

      (时间:2021年12月13日     来源:现代快报     记者:张然/文    牛华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