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国民党军队口述

八旬老兵找到九旬救命恩人

    5月10日,黄冈市蕲春县刘河镇胡坪村,青山环抱下,一栋粉刷雪白的平房显得格外醒目。屋内最亮眼的东西是墙上挂着的一幅照片,背景是闪闪红星,头发花白的老人戴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手中捧着盒子,一种穿越时空的肃穆扑面而来。

  老人是93岁的胡晓章,刘河镇仅有两名老兵得到这枚纪念章,他是其中之一。去年开始,他的视力越来越差,看人只能见模糊的影子。可是,他的思维却非常清晰,一字一句地跟楚天都市报记者说起往事时,容易令人忽略掉他的年龄。

  去年冬天,胡晓章忽然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当对方提到“胡远树”这个名字时,他的记忆忽然被拉回到了66年前。当年,他是国民党的一名军官,胡远树是不幸被捕的游击队“小鬼”,还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他悄悄把他留到自己身边,后来还放他离开。这些年来,他的脑海里也曾闪现过那个单薄少年的身影,他也曾跟儿子胡自育提过这件事,却从未想过有生之年还会听到这个名字。

  反复核实年代和地点,反复被询问当年的一些细节,原本还抱着怀疑态度的胡晓章慢慢改变了。对方告诉他,他们是中央电视台一个公益寻人节目的工作人员,胡远树这些年来一直惦记着他,想要找到他。

胡晓章曾看过这个节目,也曾为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落过泪,没想到这一次自己也成了故事的主角。3月31日晚,在北京的录制现场,93岁的胡晓章和82岁的胡远树紧紧拥抱在一起,两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互相喊着“老弟弟”和“大哥哥”,老泪纵横的脸上却带着笑。

1944年,19岁的胡晓章响应抗战号召,和蕲春中学的一些同学投笔从戎,辗转到四川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后随部队进入缅甸作战。抗战胜利后,他考入黄埔军校,学了一年多后转了文职,后来又调到衡阳,当了一名军事教官。那一天,胡远树被带到胡晓章的房间时,还在担心这个国民党军官会折磨自己,却意外收获了关心。洗完澡抱着被子睡在床上,他忍不住哭了。

  胡晓章很喜欢这个少年。“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很活泼也很天真,不怕人的样子。”他借口说要调查,不让人把胡远树送回牢房。胡远树按叔叔的交待说了自己的来历,坚持自己只有13岁。胡晓章认为这个犯人只是个不知情的孩子,跟上级请示放人,却迟迟得不到回应。没事的时候,胡远树就看房间里的报纸。“形势在变。”这是胡晓章经常对他说的话,两个人有时还会针对时局聊上几句。

  1948年8月4日,陈明仁与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程潜发出和平起义通电,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称赞。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胡晓章担心会出现变故威胁到胡远树的安全,决定悄悄放走他。他提前找好了一辆军车,在一个无人注意的上午,把胡远树和他的婶婶送回了邵阳,并叮嘱他们在外躲几天再回家。此后,胡远树再未见到过胡晓章。

当年,放走胡远树后,胡晓章被安上“通匪”的嫌疑。半个月后,他独自离开部队,从衡阳到武汉,辗转回到蕲春。解放后,他考取了湖北人民革命大学,在武昌学习一年后,分回老家刘河镇的一个乡镇小学当校长。1958年,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到荆州江北农场,平反后回到蕲春,就一直在中学里当语文老师,退休后还被学校留任了8年。

    偶而,胡晓章也会想起那个机灵的少年。“不知道他现在还在不在。”幸运的是,时间没有错过每一个惊喜时刻,他们还有见面的机会。“66年前,你给了我一条生路。66年后,我们都成了耄耋老人,没想到你还活着。”胡远树觉得,生命拒绝遗憾,只要自己不放弃寻找。

  这段感人的相见故事在网络上传开后,当年的学生留言称赞胡晓章有情有义。“挺棒!”五四青年节那天,他教过书的学校还请他去做了感恩主题的讲座。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编辑:王晓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