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抗战老兵欲捐国家补助
“希望能够将我去年领到的抗战老兵补助5000元捐助给义务守陵的老人朱新庆。”本报7月22日刊登《风雨二十年 无悔守陵人》,报道了临沂市沂南县蒲汪镇69岁朱新庆20多年来义务守护沂东革命烈士陵园的事迹,88岁的北海舰队离休干部、抗战老兵牟向萍看到报道后,给本报编辑部写来信件,她说“这位老人的做法,让我非常感动,国家补助就应该拿来做有意义的事情”。
走过烽火岁月 情系无名烈士
现居住在山东省青岛市金口一路北海舰队干休所的牟向萍说,1942年,刚刚14岁的她就开始在烟台老家参加抗日工作,“我的父亲是商人,思想开明,经常给我们讲时事,而且一直掩护地下共产党员从事抗日活动,我深受父亲的影响,14岁开始送情报,16岁正式入党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期间,牟向萍当过战地医生,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很多受伤的战士都牺牲了,有的战士牺牲时连部队的番号、姓名和籍贯都没有留下。
“我曾经亲手掩埋过一名因大出血牺牲的战士李勇,他在弥留之际就模糊地说出了他的姓名和家乡,可是没有来得及说出他家的具体地址,我心里一直记着这件事,当时就下决心,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找到他的家人,告诉他们烈士最后的情况。
2003年,在乳山市民政局的帮助下,找到了李勇的遗骨,2007年,找到李勇的四弟。当我亲手把鲜花放在李勇的墓碑前时,心里的愿望才算了了”。
将国家补贴用在有意义的地方,牟向萍说,她看到朱新庆的事迹后非常感动,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烈士陵墓的举动难能可贵,让那些为国家和人民而牺牲的烈士英魂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慰。
牟向萍的老伴生前也是抗战老兵,当年他和他的同学共四人一起投笔从戎,其他三人都牺牲了,至今找不到遗体,“我们老两口去过临沂三次,第一站就是去当地的烈士陵园,对烈士有着特殊的感情”。
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发给抗战老兵5000元补助,“这笔钱是无数的烈士们用鲜血换回来的,我一直放在一个专门的信封里,留着用在有意义的地方”。
曾将抗战补助捐给红十字会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牟向萍已经不是第一次将国家发给自己补助捐出去了。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我和老伴就计划把领到的补助金捐出去,最后把钱捐给了红十字会。这次我仍旧要把这笔钱捐出去,如果老伴还在世,他也一定会赞成。我现在老了,国家对我照顾得非常好,这是我能再为国家做的一点小事。”牟向萍说。
(青岛全搜索电子报 2016.08.08 记者:崔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