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国民党军队口述

百岁老兵祭战友:只要我走得动,每年都要来!

        2016年9月3日,是抗战胜利71周年纪念日。

        当天上午9点,一群拄着拐杖、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家人和志愿者陪伴下,来到成都人民公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下,向牺牲的先烈敬献花圈,举行悼念活动。老人们努力挺起腰杆,静静凝望塑像的模样,表达缅怀之情。

        79年前,他们手握步枪,打着绑腿,穿着短裤草鞋,毅然出川抗战,拯救生死存亡的中华民族。如今,他们已垂垂老矣,但有着共同的名字——抗战老兵。

现场101岁老兵含泪祭战友

        抗战八年,四川有300多万男儿出川抗战,最终有64万余人牺牲,居全国之冠!

        回望过去,致敬英烈。3日上午9点过,不少市民自发在纪念碑下敬献鲜花,有的拿起手机记录下感人一刻。

        当天上午8点过,来自成都、乐山、南充、重庆等地的30余位老兵,陆续来到成都人民公园,共同赴这场一年之约——纪念胜利,祭奠战友。

        101岁的抗战老兵郑维邦,在女儿的陪同下早早来到了这里。晨光熹微,他默默望着川军塑像,泪水滑下脸庞。年轻时,郑维邦随军离开四川,奔赴山西等地参加战斗。曾参加过著名的中条山战役,也多次负过伤,更是目睹了战友在眼前阵亡。

        得知此次聚会后,虽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拄着拐杖赶来,向纪念碑敬下标准军礼,以此祭奠当年牺牲战友。“只要我走得动,每年都要来!”老人执拗地说。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铭记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来这里。”巴蜀抗战史研究院秘书长张光秀说,这个塑像原型就是她父亲张朗轩,“看到塑像,就像看到了父亲。”

        张光秀说,川军抗战历史中,有很多感人事迹。比如,被誉为“模范父亲”的安县人王者成,送儿子王建堂当兵时,赠儿一面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死”字,希望儿子用此旗“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还有很多人,应该都被记住。”张光秀说,不仅是王铭章、许国璋、饶国华、李家钰这样的将领,还有更多无名的阵亡战士也应被记住。在淞沪会战、滕县保卫战、南京保卫战、中条山之战……许多川军将士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为川人赢得“无川不成军”、“川人不负国”的声誉,“纪念,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也是为了让后人不把他们忘记。”

        (时间:2016年09月04日    来源: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