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口述经验

岑慧琪: 為澳門人文歷史補遺——記東亞大學公開學院同學會

        闊別校園再聚首,同窗之間難道只能飯聚?一九九一年成立的澳門東亞大學公開學院同學會,至今已走過廿五個年頭,但他們行的並非是吃喝玩樂之路,而是積極舉辦文化及藝術活動,出版本土歷史及創作人書籍,一同學習、一同為理念奮鬥、一同推廣本土文化的決心並沒因學生身份的結束而澆熄,反而更濃、更熱。

        會務轉型從善如流
        一九八一年創辦的東亞大學(澳門大學的前身),是當時本澳唯一一所大學,其公開學院亦為一班有志青年提供了在職進修專上課程的機會。十年後,為完善當時的高等學歷認可制度,加強不同屆別、不同學系同學的聯繫,東亞大學公開學院同學會於焉成立。自成立以來,該會以舉辦學術活動為重,活動類型多樣,除包括文史哲、傳播、電影、管理以至兩岸四地次文化研討會外,更策劃籌辦了巴黎國家歌劇院歌唱家的歌劇演唱會、港澳獨立錄像短片匯映、敦煌藝術音樂舞蹈賞析、全接觸OPERA周末營等藝術活動。
       同學會理事長區偉雄介紹,該會起初十年以舉辦展覽、講座等文化活動為主,有見上述活動花費大量精力,但呈現時間卻僅有數天。該會二○○○年後慢慢將精力集中在出版上,推出了《創作人談創作》、《口述歷史》系列叢書,轉為以文字方式傳承文化。

       集本地創作人大成
       自二○○二年起至今年,《創作人談創作》已推出到第十五個系列,一年一本,每本專訪四位不同範疇的創作人。同學會理事黃志榮利用工餘時間擔任主編一職,笑言用了“洪荒之力”。他表示,該書起初並不受關注,但經過長年積累,至今已訪問了五十多位創作人,涉及畫畫、音樂、攝影、文學、雕塑、街舞、髮型、廚藝等等不同範疇,“愈做愈有意思”。叢書效果漸現,有被作為論文的參考文獻及香港圖書館的館藏,“我哋一步步做,唔會做好多,慢慢累積,希望幫澳門留返一啲嘢。”由於該書的目標受眾為年輕人,在炮製時亦講求吸納新血,主編會帶同一、兩個相關創作範疇的年輕人一同採訪並提問,讓他們在參與過程中有所得着及感悟之餘,亦令書本呈現出年輕人的思考角度。
       人生一步一個腳印,黃志榮指,升讀東大及成立同學會改變了他的一生,自言從前“唔叻講嘢、樣樣驚”,經過舉辦活動、與不同層次的著名講者交流,才發現“原來我講嘢都有啲Point喎”,令他自信心大增,並在過程中逼自己學習更多,有了相關實務經驗,他又根據自己專業成立了另一社團錄像空間。

       口述歷史珍貴積澱
       《口述歷史》是該會的另一重要出版品牌,至今已有九期,由同學會副理事長蔡珮玲任主編。她介紹,二○○五年,為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年出版了《口述歷史——抗日時期的澳門》、去年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又推出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澳門(續篇)——口述歷史9》。其間發行了《口述歷史——昔日中秋在澳門》,該書以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澳門中秋節牌樓燈飾為切入點,訪談月餅商家、果欄和茶莊東主等,反映出博彩專營權開投初期的澳門經濟形態;為搶救即將消逝的漁業歷史,又出版了《口述歷史——從頭細說澳門的水上人家》,紀錄昔日本澳漁民生活、語言、漁歌、風俗。
       口述歷史是以人為本的歷史記錄,必定要訪問曾有相關親身經歷的見證人,故尋找受訪者一環最難。以抗戰題材為例,親歷者多已八、九十歲高齡,有的經已相繼仙逝,蔡珮玲坦言抗日題材系列難再續,此亦更凸顯過往所做紀錄的珍貴,必定要把握時間。他們曾遠赴台灣、廣洲,採訪當年親赴國內戰場的遠征軍參謀、醫護人院等澳門居民,“同呢啲老人家傾計,如果你係誠懇咁傾,又傾到佢想講嘅嘢,就會好成功,但之前點樣搵佢好困難。”除此之外,他們亦推出了有關神功戲、土生菜等等與澳門有關的口述歷史系列,補充報紙沒紀錄的歷史細節,後來該書更中、英、葡文三語並列照顧不同受眾。

       納賢招才共勉共進
       一個人力、資源有限的同學會,多年來堅持不間斷做實務實屬不易,會長歐展翅指出,各骨幹成員陪伴了東亞大學公開學院同學會二十五個不簡單的春秋,每一位在各自的社會範疇獨當一面,最難能可貴的是大家都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將工餘時間獻給同學會。在舉辦活動的同時,他們亦會邀請其他團體一同合作展現本澳過去的面貌,亦希望參與的年輕人可從而增加對社會的歸屬感。同學會與大學的聯繫至今不斷,他表示,多年來澳門大學校友發展辦公室十分關心同學會,並在會務上給予意見,尤其是文化活動方面,互相促進、互動。
       澳門大學校友及發展辦公室主任黃炳銓表示,辦公室成立了六年,致力促進學校與校友的關係。現時澳大共有九個同學會,同學會如同網絡般將各學科、範疇的畢業校友集結。校方並會邀請校友們向現時的在校生介紹自身的人生軌跡及成就,以讓學生多認識社會,了解行業發展,由於“出處”相同,相信會令學生有更深感受,同學會成員亦是坐上客。
       “創業難、守業更難”,雖然東亞大學早已易名,校友人數亦始終有限,如何生生不息?同學會副理事長汪爾達提到,為了“眾樂樂”發揮更大力量,二○○七年他們成立了澳門華夏文化產業協會,此乃同學會的延伸,在原班人馬的基礎上,呼喚更多非東亞大學的志同道合者加入,將網絡與網絡交織,一同舉辦文化藝術活動及講座、交流會,以文會友。

        來源:《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