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访抗战老兵 听硝烟故事
日前,笔者一行去拜访了刘志远老人。
推开虚掩的院门,老人正在剥豆角,看到有客来访,他执意要起身搬板凳、摘石榴。笔者注意到,虽然已经年近百岁,但老人身板依旧高大硬朗,腰不弯,背不驼,依稀可见几分当年军人的风采。
由于正值秋收,刚刚收割回家的大豆、玉米和秸秆堆满了不大的院落。交谈中,老人忆起当年在战场上和日寇作战的情景,依然思路清晰。
抗日战场,与日寇浴血拼杀刘志远老人出生于1920年12月,父亲早逝。20岁那年,刘志远跟随亲戚加入了国民党部队。
老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师长是湖北人,名叫李盛宗,班长、排长和连长的名字,老人也一一牢记在心。
民国30年(1941年)2月,刘志远所在部队换防到大别山区,驻扎在桐城县城一条叫青草街的小巷内。三个月后,因合肥被日军占领,他奉令随部队去伏击日军,激战3个多小时,由于日军的飞机轰炸,他们不得不撤离,以伺机再战。在安徽望江太阳山下的阻击战中,刘志远所在部队与日军浴血奋战,他冲杀在前,左手臂受伤,而今,那疤痕依然清晰可见。
回家务农,将历史隐藏心中1948年的解放战争中,刘志远所在部队在营长率领下起义,刘志远也被编入解放军三野后勤铁道工程团,负责修建津浦铁路,奔波在河南、山东一带。
1949年,刘志远因病在上海治疗一段时间后,于当年的7月返回家乡。因没有文化,再加上身体有伤,他只有在家务农。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老人不敢对外说出当兵的那段历史,把一切隐藏在心,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才会一个人默念牺牲战友的名字:刘昆钢、陈朝亮、李绍有……
随遇而安,希望祖国日益富强说话间,老人的儿子回家了。刘志远老人便起身,拾掇起院子里的豆子和秸秆。
老人的儿子今年60多岁,老母亲已经过世14年,孩子都在外地打工,他在家负责老人的衣食起居。他说,父亲不需要我太多的照顾,生活能自理,收庄稼时,他还要帮我搬啊抬啊的,不让他干,还不愿意,一会儿也不闲着。
老人都快100岁的年纪了,怎么身板还那么硬朗?面对笔者的疑惑,刘大哥笑了笑说,庄稼人没啥讲究的,父亲一天正常三顿饭,饮食清淡,从不挑食,困了就睡,醒了就起。没事的时候就到村头站一站,到地里转一圈,这就是老爷子的养生之道吧。老人还爱看电视,准确地说是听电视,因为患有白内障,虽然经过一次手术,但没有效果,一只眼睛几乎失明了。尽管如此,老人依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说,活动活动,舒服。
就是这样一位可敬的老人,他与世无争,随遇而安,从不奢望什么。他爱听电视,关心国家大事,他说,希望国家越来越好!
(时间:2016年09月28日 来源:凤凰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