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老兵郑子煊的那段峥嵘岁月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也为了更好地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这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中国远征军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也伤亡惨重。幸存下来的官兵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国民党远征军老兵”。资兴市兴宁镇欧王街2014年去世的郑子煊老人就是其中一位。近日,我们从在他生前曾和他有过多次接触的志愿者口中,听到了关于他那段峥嵘岁月的诸多故事。
当兵入伍
据了解,1936年,满17岁的郑子煊第一次走进了学校的大门,成为当地贫民及幼小学校年龄最大的小学生。两年后,他结束了这段短暂的学习历程后,按当时“三丁抽一”的规定,被抽去参军。1938年3月,集训完毕的新兵开往长沙,部队番号定名为财政部盐务总局缉私部队,郑子煊被编入第一大队二中队四连,成为了一名一等列兵。
1940年,郑子煊结束在官兵教练所的学习后回到连队,升为下士,任小炮班教育班长。这个时候,其所在的部队番号改为税警总团。次年,他被调特务团第十连任中士班长,不久后,又升任上士班长、副排长等职。同年,税警总团改编为三十八师,孙立人任师长。这个时候接到上级命令,部队要调往云南,准备赴缅甸参加远征作战。
解救英军
1942年4月,38师奉命调往缅甸参加远征作战。4月14日,英军步兵第一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弹尽粮缺,陷于绝境。孙立人受命率部解救英军。4月19日,被日军围困的7000人英军,(包括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被成功解救。孙立人将军因此被英王乔治六世授予大不列颠帝国司令勋章,美国罗斯福总统亦授予他丰功勋章。
对于这一段已经写入二战历史典籍的著名战事,作为亲历者郑子煊对亲友的描述,也许更为真切生动。他曾详细向志愿者细致讲述:“英军发电报给我们师长,问能不能在三天之内将他们解救出来。电报说,他们已经弹尽粮绝,如果3天之内不能解救,他们只能选择投降日军。当时,师长立即就回了英军的电报,称在明天拂晓之前,一定将他们解救出来。”
郑子煊介绍,当时日军兵力是他们的10倍,强攻肯定不行,只能巧取。师长让部队所有官兵、包括伙夫、文书在内,3个人一组,在敌人的阵地周围放火,结果漫山遍野都是冲天的火光,日军根本不知道来了多少援军,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战士已经摸到日军的炮兵营里,用手榴弹和冲锋枪一顿猛射。那些炮兵连开炮的机会都没有,就丢了器械逃跑了。”
“当时,参与围攻日军阵地的共有700余人(历史资料有说一千余人,笔者注),”郑子煊回忆,“用所有机关枪对准目标阵地一起开火,一下子就把日军打跨了。尽管日军随后增派了一个大队来增援,但此刻日军已是兵败如山倒,来增援的那个大队很快也被打垮了,远征军就此攻克了仁安羌。”
兵困野人山
仁安羌战役之后,英军已经彻底无心恋战,他们只想赶紧撤回印度。当时腊戌被日军占领后,英国人曾表示,欢迎中国远征军到印度避难,条件是必须解除武装,这遭到了中国方面的拒绝。于是,盟军分道扬镳。英军向印度撤退,而数万中国大军开始向密支那退却。但此时日军已掌握了缅甸的制空权,飞机每天紧跟着中国军队轰炸,远征军的一举一动都在日军的掌控之中。半个月后,敌人第五十六师团的坦克部队再次赶在中国军队的前面,一举拿下了防守空虚的密支那。这时,杜聿明已经成为这支部队的指挥官,他选择了一条从密支那以北的野人山回国的道路。
野人山并不只是一座山,而是指密支那以北方圆几百公里的崇山峻岭。杜聿明率领的几万大军进入野人山后,很快就因为找不到向导,在茫茫的大森林中迷失了方向。不久以后,部队陷入了饥饿之中。此外,热带丛林里各种意想不到的、可怕的事情也接踵而至,行军路上沿途都是白骨。后来,一架美国飞机在野人山上空发现了这支绝望的军队,他们马上空投了大量的粮食、药品,还空投下来几位勇敢的联络军官。在美军联络官的带领下,这支军队终于走出了野人山。这时,原来的六万大军只剩下不到一万人。后来,在蒋介石的命令下,这一万多人按照新38师曾经走过的路线进入了印度,他们与先前到达的新38师一起被整编为“中国驻印度远征军”,简称“驻印军”。
在远征军兵困野人山的经历中,有这样几件事情深深地刻入了郑子煊的的脑海中。第一件事,自然要数他从军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受伤经历。他回忆,在于班战役作战时,他突然被炮弹击中腿部,当即不省人事。当他醒来时,已在医院里,这次受伤让他在医院躺了半年。休养结束后,他又回到了战场。第二件事,是他曾参与一次突袭战,赶跑了日军将领田中新一。“那一次,天还没有亮的时候,我们的飞机装了一个班的兵力,运到阵地的山头上,进行突攻。日军将领田中新一仓皇而逃,甚至连他的官印都来不及拿,就丢在了阵地上,被我们的人检到。”
野人山的蚂蝗,也是让郑子煊至今不能忘记的大敌。郑子煊说,野人山山高林密,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你就是把靴子扎得再紧,壮硕的蚂蝗也能钻进去,一觉醒来,蚂蝗都胀死了。那里的蚊子也特别大,都是毒蚊子,被蚊子咬过后就会发烧。”很多士兵没有被敌人打跨,却死于吸血的蚂蝗和毒蚊子。
回归安宁
1945年,郑子煊结束了在远征军的战斗生涯,乘飞机至昆明,后又转道南宁准备向海南进发。就在这一时期,传来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其所在的部队奉命前往广州受降。1948年8月,郑子煊所在部队(司令郑洞国,军长李鸿)在东北起义。根据当时的规定,旧军人可以选择加入解放军,也可以选择就地转业安置。郑子煊在永昌路派出所落户安家,随后进入土建公司工作,1951年转回原籍资兴市欧王街。“文革”时期,他曾由于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受到残酷的迫害,但他始终坚强乐观地面对着一切。
2010年9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央财政拨出专款,向全国12.3万在乡抗日老战士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每人3000元。资兴市官方和民间互动,最后给10名远征抗战老兵也发放了每人3000元的补助。“这3000块钱,他到死都不舍得花。”郑老的妻子王玉华说,那3000元补助的存折至今仍由女儿保存着,“郑老觉得这是对他们抗日老兵的认可。”
(来源:郴州日报 时间:2017年0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