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二》之后,关注抗战老兵
新疆晨报讯 (文/记者 邢靓 图/出版方提供)今年是“七七事变”8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正是纪念抗战的高峰——8月14日,以“慰安妇”为题材的纪录电影《二十二》上映,5天票房破亿,刷新国产纪录片的票房纪录。这两天,广西师范大学的口述史新书《抗战老兵口述历史》出版了,与抗战有关的人们,都理应铭记。
《抗战老兵口述历史》收录了24名抗战老兵口述当年从军的经历细节。其中有桂林保卫战中七星岩里逃出的最后一位幸存者黄海潮;在缅甸为远征军最高指挥官史迪威将军开过车的武彪;经历过抗战,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冲锋陷阵的唐兴成;参加过武汉保卫战的战地政工队女兵许良能……通过老兵们的口述,部分还原了桂柳会战、台儿庄战役、老河口大撤退、桂林保卫战以及远征军赴印缅作战的惨烈史实。
老兵口述细节记录了抗战时期国民生活状态及国民精神、情感,还原了历史“现场”。原生态的讲述娓娓道来,把我们带到那个时代场景,让读者有亲历的“现场感”。这种“现场感”迥异于电视剧里的艺术化渲染,反映了个体在国难当头的经历和体验,也多角度观照正史背后的更多细节。
老兵口述还记录了抗战时期的国家制度以及社会秩序、兵役制度和军队战斗情况,是重要的抗战军事史料,也是对历史宏伟叙事的补充。
比如蒋义清老人的讲述,记录了1938年国民政府在广西乡村实行的从“三丁抽一”到“三丁抽两、五丁抽三”的招兵政策:当时的中国乡村,招兵时,兄弟之中以抓阄决定谁去当兵。他口述:“俺用的是德国步枪,俺们全广西军队用的机枪、重机枪都是从德国买来的。”印证了广西军队战斗力强大的装备基础。但是,当时战士的生活极其艰苦,补给跟不上,有时吃生米、穿草鞋,长途奔袭,参加战斗。
《抗战老兵口述历史》是作者刘玉历时6年,穿行于大街小巷田野乡间寻访,记录原始素材近50万字后,整理而成的。写这本书的初衷,来自于6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桂林关怀抗战老兵志愿者,刘玉接触到了抗战老兵,后来又经常参与走访、慰问活动。
随着更深入的了解,他觉得这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特殊群体,于是决定采写一部抗战老兵口述史。刘玉说,这些隐于民间的老兵们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讲述那些或悲壮或哀婉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千。希望那段过往不至于随着抗战老兵们的老去而被湮没,也想借这些记忆的碎片见证尘封的往事。
时间不等人,就像《二十二》中的慰安妇老人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在不断离去一样,《抗战老兵口述历史》中的24名老兵,由于采写时间跨度大,如今书终于付梓,其中一半受访者却已离世。
收集抗战老兵的口述史,是在与时间赛跑,因为历史不应遗忘,英雄不应遗忘,你我今日的和平生活,来自他们的青春岁月、流血牺牲。对老兵的尊重,是对民族,对国家,对每个中国人自己的尊重。
(时间:2017年08月22日 来源:新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