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国民党军队口述

嵩县巴沟村抗战老兵的家风传承

       3日上午,嵩县九皋镇巴沟村一所农家小院,百岁老人陈天才正坐在院里剪皂角刺。和煦的阳光洒在老人身上,白色的胡须闪闪发亮。陈天才身旁,年过五旬的儿子陪伴着他,时不时地望去一眼,生怕锋利的刺尖扎破老人的手指。

  “爷,您慢点儿,别扎住手了。”刚迈进家门的陈培森,拿出手机拍下这温馨一幕。44岁的陈培森是陈天才的长孙,如今在嵩县一所民办学校任职。每次休息,他都要驱车40多公里,在大山里盘旋近1个小时,回到老家探望爷爷和父母。

  “爷爷常教育我们,孝为立身之本,长辈需要照顾时,不可远行。”陈培森指着父亲陈庆和叔叔陈含庆说,他们就是最好的榜样。

  此话不虚。在巴沟村,陈庆兄弟俩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俩成家后,轮流外出打工,始终留守一人在老人左右。后来,陈庆的母亲苌转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两兄弟就都待在老家,床前床后悉心伺候。

  陈培森自记事起,每顿饭前,父亲都让他把第一碗饭送到爷爷房里。有一年春天,苌转不经意说了句“想吃西瓜”,陈庆就步行8公里山路,再坐车到县城奔波一天为母亲买瓜。现在,陈含庆每晚陪父亲睡觉,屋子里还特意装了取暖的炉子。

  然而,陈含庆说,兄弟俩做的不算啥,父亲才是孝敬长辈的榜样。陈天才6岁时父母双亡,跟着堂伯父到地主家当长工。1938年年初,陈天才参军抗日。抗战胜利后,他主动还乡寻找堂伯父。整整6年,陈天才四处打听,最终步行100多公里,在车村镇龙池曼的一座破庙里找到了衣衫褴褛的堂伯父。陈天才把他接回家,无微不至地照顾,为他养老送终……

  “家风就是一辈做给一辈看,一辈跟着一辈学,行动是最好的传承。”陈培森说。去年7月,陈天才因病住院,陈培森的儿子陈艺博也来到医院陪护,送饭喂药,相伴左右。出院后,父子俩从网上买来家用吸氧机,每日给老人吸氧。如今,陈天才的身体状况日益好转,总吆喝着要干农活。

  孝敬长辈、勤于劳作、俭以养德,陈天才在言传身教中树起了良好家风。去年12月11日,陈天才100岁寿辰时,子孙们纷纷从各地赶回来为他庆祝。相聚的日子幸福又短暂,陈培森把写有“陈氏家训”的牌子送给老人祝寿,幸福在老人的双眸中泛光。

     (时间:2018年3月6日   来源:洛阳日报    作者:朱艳艳 特约通讯员 张利兵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