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离去 精神长青 抗战英雄武西贞老人的一生荣光
一场简单、肃穆的告别仪式在东营市人民医院殡仪馆举行着。
一簇簇花圈、一列列挽联,一朵朵绽开于胸前的白色雏菊,饱含着大家对老兵的追念和哀思,戎马一生的武西贞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病床旁的鲜花,枯萎了。老兵,归队了。
最后一面
离别前日,天灰蒙蒙的。急救中心的病房里,91岁的老人孱弱的呼吸声、心跳声,还能透过一根根插管传递。如今,只是一躯冰冷冷的身体了。
老人安然地躺在病床上,床边是陪伴他走过最后一程的家人。他们泛红的眼睛无神地望着老人,不敢相信再也看不到老人慈祥的笑了。
“东营参战英雄”的绶带被平放在老人旁边,彰显着老人生前经历过的枪林弹雨、铁马硝烟。
“昨天下午还能断断续续地说几句话,凌晨三点多就昏迷了,一直到现在……”武西贞的儿子武同泉说道。
去年农历腊月,老人就病倒了,一直在床上躺着。有次不小心从床上溜了下来,磕到了骨头,就来到医院进行治疗,从此便开始了时常与医院打交道的日子。年事渐高的他,胸、肺等多器官渐渐衰竭,再加上多种老年病缠身,在住院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直不间断接受着各种治疗。
5月10日下午1:40,天还是阴沉沉的,武西贞老人医治无效,永远地跟我们说再见了。
追悼会现场庄严肃穆。
众人送给武西贞的花圈与挽联。
光辉岁月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从四面八方来到市人民医院殡仪馆。举行一个简朴又庄重的仪式,来沉痛悼念武西贞同志,向老人做最后的告别……”一场简单的追悼会在市人民医院殡仪馆庄严肃穆地举行着。
庄重的悼词带着人们的悲痛一字一句回荡在馆内,诉说着武西贞老人的光辉岁月。
1928年10月,武西贞出生在胜园街道南王村一个贫苦的家庭,靠着给人打短工、打长工、讨荒要饭谋生度日,少年时期不幸遭遇父亲病逝,他在贫困动荡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十七岁的他毅然参军,从此在炮火硝烟中踏上了生死之旅,开始了数年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在夺取吉林四平和辽宁锦州的战役中,一场对战我军伤亡惨重,武西贞流着血咬着牙,从战场上把同样重伤的战友背了出来。深夜里四下看不清路,附近一带都是沼泽地,一路泥泞。在失血过多身体严重劳累过度的状态下,武西贞几次差点晕倒,心中一个信念——再怎么也不能丢下战友,再怎么也不能丢下战友……就这么一路说着念着,武西贞深一脚浅一脚,踉跄十里路,把战友背回了军营。这场战役结束后,武西贞荣立二等功,受到团里的通令表彰。在整个东北战场上,他两次立功,两次获得奖章。
武西贞老人一生金戈铁马,参加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不下于110次。十几岁的他就参加了少年儿童团、青年抗日先锋队,当了民兵。1945年加入了八路军渤海军区直属团。1945年秋攻寿光,冬赴东北。1950年4月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空军第三师担任班长,10月作为副排长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与志愿军战友、朝鲜人民军战士共同狙击敌人,冰天雪地,高山密林,夺取阵地,保家卫国。
从军数年,武西贞渐渐褪去了青涩的少年气,却渐渐坚定了他的爱国情、报国志。
武西贞生前照片。
志愿者前往武西贞家中探望。
家风永传
1954年11月,武西贞脱下军装复员归乡,来年开春担任村党支部委员,一年后又兼任起丁家管区总支部组织委员,一直任职到1965年秋。作为一个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有功之臣,他是一个二等甲级伤残军人,也是一个任职十 几年的老同志,他在自己的岗位上献出了真挚的情与爱。
在儿子武同泉还小的时候,武西贞经常会给儿子讲述自己在战场上的生涯,“每次听父亲讲故事都是断断续续的,想到哪就讲到哪,他有记忆的,就会跟我聊,我也就一点点儿记下来。”
2009年武同泉为父亲写了一本书——《树之根》,主要记录父亲参军的历史,还记述了家庭的变迁史。“树的长大靠树根,我们的长大靠父母”,出于对父亲的感恩之情,他用这本书作证父亲的光荣岁月,传承父亲的精神情怀。
这是一本写给父亲的书,也是一本写给老兵的书。书中记录着武西贞作为一名军人九年多的时间里参加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大大小小的战役,也记录着父亲的爱国精神对整个家族的影响作用,还记录着一个儿子对父亲的崇敬和爱戴、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赤子报国心。
武同泉说,父亲曾亲眼看到日本兵抢烧老百姓的房屋,在军营里加深了对军队、祖国的感情。武同泉自己也很羡慕军人,心里也有一个从军梦,自己没有机会去当兵,就用特别的方式来纪念父亲,也会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后代,学习老兵保家卫国、坚韧不拔的精神。
就像悼词里所说的,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他的品德风范永远存藏在我们的心中。
5月10日上午,志愿者去医院看望武西贞老人。
(时间:2018年5月21日 来源:齐鲁壹点 黄三角早报见习记者 李文欣 宋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