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课题组初夏时节前往苏锡二市访谈老兵
2018年5月22日至28日,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项目批准号15ZDB045)课题组一行前往苏州、无锡二市采访抗日老战士16位。他们是:八路军老兵赵国光、官振考、郝建军、孙文任、秦文艺、郝振华、杜嘉林、高鸿喜、孙爱民、张宪安、刘一举;新四军老兵秦基、付亚娟、陈汉清、刘冠时、王守先。他们都是历经腥风血雨年代战争洗礼的革命老战士,都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
课题组正在访谈新四军老兵秦基
八路军老兵赵国光
此次访谈的16位老兵中超过半数来自山东及苏北地区,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战场之一,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与新四军在这里点燃革命的烽火,与日伪展开艰苦卓绝的敌后斗争,每一位老兵均秉承了不畏艰难、勇往无前的革命精神。老兵秦基思维清晰、记忆详实,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之中从事无线电收发电报,及时获取敌人情报,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了有利的作战形势。老兵赵国光回忆自己幼时母亲中弹负伤因家中贫困无力医治时潸然泪下。老兵孙文任继承家庭红色基因,深受身为共产党员的父亲、姐姐、姐夫等家人影响,自幼参加儿童团并担任团长,长大以后成为战场上一位救死扶伤的医护兵。老兵孙爱民在山东抗敌自卫军宣传大队中做群众工作,进行敌后宣传,扩充抗日队伍。老兵张宪安早在1938年即参加八路军民兵组织,1944年正式参加八路军,并在1945年5月的潍县战役中勇与日军拼刺刀,并成功刺杀日军士兵一名。
八路军老兵官振考
课题组正在访谈八路军老兵高鸿喜
在这一次口述调查访谈中,涌现出数位拥有抗日军政大学等学校学习深造经历的抗战老兵。老兵刘冠时先后在中共创办的海启崇联合中学及苏中公学学习,接受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浸润与教育,树立起报效祖国抗日御侮的坚定信念,离开学校后正式参加新四军。老兵官振考参军后赴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2年,接受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为其日后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最终成为开国上校奠定基础。老兵赵国光1941年进入山东沂蒙山区的国民抗敌干部学校,接受两期的训练与教育,培养了较高的军事素养。老兵秦基1941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学习半年的军事知识,并在此期间正式建构起共产主义的信仰与革命情操,结束后又进入新四军一师师部所办的无线电训练班学习,为日后成为一名身经百战的“风语者”铸造根基。老兵秦文艺进入胶东军区西海联合中学学习,在入学考试中明确表达了想做人上人的远大抱负,接受军事化的管理与教育,点燃革命的火种后,后又进入会计训练班学习,培养了责任感与使命感,在身为胶东军区北海银行西海支行职员时为躲避敌人扫荡进行的数次转移中始终保证随身钱财的安全,尽个人之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八路军老兵张宪安
课题组正在访谈新四军老兵刘冠时
作为抗日战争亲历者的老兵,见证了中华民族在最危急关头时刻的危险处境,他们的口述材料是抗战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对抗战时期军事战事研究,还是对抗战时期的社会文化层面研究,都具有重大的参考印证价值。课题组在实地对老兵的口述调查中,既要注意记录老兵所经历的大小战役、事件的回忆,也要注意挖掘战时老兵在日常生活层面、军民关系层面、社会变动层面、内心感受层面等各种细节与问题。今后的口述调查与访谈,将不断拓宽加深老兵口述的广度与深度,逐步提高抗战老兵口述史料的价值。
八路军老兵秦文艺及其夫人张森
课题组正在访谈八路军老兵孙文任
在此次寒假期间采访老兵的过程中,项目合作单位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口述历史工作室作为执行单位,由爱德基金会“纪念抗战专项基金”为每一位接受访谈的老兵分别提供一份“抗战老兵慰问大礼包”,包括慰问物资(衣物、大米)、纪念牌匾及勋章等。
此次访谈得到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与干休所领导、干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他们在百忙之中参与采访,及时与老兵及家属联系安排访谈时间等,他们是:
江南大学志愿者:张英凡;
苏州大学志愿者:费雯、沈尧;
无锡军分区第二干休所:张干事、杨干事、靳军医。
再次感谢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与干休所领导、干事们的大力帮助,有了你们的支持课题组的进展才会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