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刘如英辞世,战斗负伤解甲归田甘当无名英雄
2007年热映的大片《集结号》中,解放军连长谷子地在解放后艰难寻找部队,为阵亡战友讨说法的故事感动了亿万观众。在山东省鱼台县,两年前,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92岁老兵,也想找到当年作战部队的信息,找找自己的战友。记者曾通过报道,帮这位老人联系到了失联60多年的老战友。2018年6月28日,这位叫刘如英的老人在鱼台县的家中去世,享年94岁。
刘如英老人的家在山东省鱼台县罗屯镇矫洼村。2016年9月,记者见到了92岁的刘如英老人。当时老人的背已经佝偻,耳聋得厉害,但身体还算健康。战争在老人身上留下的痕迹仍清晰可见,他的身上仍留着多处伤疤,右臂曾被子弹洞穿,也因此残废。
矫洼村村支书刘学坦告诉记者,他以前曾多次听父亲和村里老人介绍过刘如英的事迹,刘如英早年曾参加抗日游击队,手持大刀和鬼子作战,因此得了个“大刀片”的外号,以后刘如英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又在战场上投奔了解放军,担任机枪手,在淮海战役中受伤,伤愈后回乡务农。
淮海战役时,刘如英所在的解放军部队把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当时刘如英担任机枪手,掩护战士们向敌人阵地冲锋。谈起往事,刘如英老人流下了眼泪:“当时死的人不计其数,一仗打下来,我所在的连队里只剩下了几个人,我们就被补充进了其他连队,还没等认识周围的战友,又一仗打下来,连队里的人又死得只剩下了几个,我们又被补充进了其他连队……”一次,敌军飞机飞过来扫射,一排子弹扫下来,刘如英身边的战友倒下了一大片,刘如英也被子弹打中了右臂和腹部,身受重伤,在医院养了近半年伤,伤愈后回到家乡,成了一名农民。当时部队还发给了他二等甲级伤残军人的残疾证明。
刘如英老人受伤致残的右臂已经严重变形。 康鹏 摄于2016年9月
“当时部队上给刘如英办了退伍手续,让他去平原省湖西专区登记,可以领700斤小米的补助。湖西专区专署驻地在单县,交通不便,路上还不太平,经常有土匪活动,他就没去湖西专区登记,退伍手续和残疾证明一直放在家里,以后家里失火,把这些手续都烧了。村里的老人们都知道这件事。”曾在矫洼村当了30多年村支书的83岁的刘清平老人说。
92岁的刘如英老人还经常帮家人干些简单的农活。康鹏 摄于2016年9月
刘如英有四儿两女,在农村过着平淡而宁静的生活。“想想当年打仗时死了那么多人,我能活着就已经很知足了。”老人常说这句话。近年来,随着老人的年龄一天天增加,老人寻找当年部队的愿望却越来越迫切了,时不时地让家人去帮自己找找,想落实一下自己的伤残军人待遇。
由于时隔太久,刘如英老人多次被补充进别的部队,他也说不清当年所在部队的番号和指战员姓名。只记得自己曾在江苏宿迁、泗阳等地打过很多次仗,在一个叫宝家山(音)的地方,国共双方部队都死了很多人,老人还记得自己受伤后在设在安徽萧县的野战医院养了半年的伤。
为了帮助这位参加过抗战的九旬老人完成晚年的心愿,记者将刘如英老人的经历和心愿写成报道,刊登在2016年9月14日的《齐鲁晚报》上。报道刊出后,众多热心读者纷纷提供线索,很快就有多位刘如英战友的家人与老人取得了联系。
鱼台县鱼城镇杨楼村51岁的蔡可支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的父亲蔡敬香1938年在徐州参加新四军,曾参加过抗战和著名的黄桥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和刘如英是战友,以后父亲因伤病退伍回乡务农。他还记得二三十年前,他曾跟着父亲去过刘如英老人家。但由于他的父亲已去世多年,他也无法提供更多有关刘如英所在部队和其他战友的信息。
在河北邯郸工作的闫万云先生看到报道后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家在安徽亳州市谯城区沙土镇,他的爷爷闫光金也是一名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在淮海战役中右腿被炮弹炸断,伤愈后退伍回乡务农。闫万云说,他的爷爷在世时曾多次和他谈到自己在淮海战役中一起出生入死的几位战友,很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找到几位老战友见见面,其中就多次提到山东的刘如英。因此,虽然爷爷已在2009年去世,他却牢牢记住了“刘如英”这个名字。爷爷在世时,家人经多方联系,找到了爷爷的几位战友,其中有一位姓侯,具体名字他记不清楚了,是位离休的军队高级干部,住在北京军区某干休所,干休所的人都称他“侯首长”。闫万云说,他的家人也曾到山东枣庄一带打听过刘如英老人,但没有找到。前年他还去看望过侯首长,侯首长身体还算健康,只是耳聋得厉害,侯首长如果还健在的话,现在应该也有九十七八岁了。
闫万云的说法得到了刘如英老人的确认。老人也盼望着能和其他健在的战友见见面。闫万云表示,将于近期和家人联系,争取尽快帮助刘如英老人联系到其他的战友。然而,闫万云以后却没能联系到刘如英的其他战友,毕竟,刘如英的其他战友就算健在的话,也都是接近百岁的老人了,刘如英老人和战友见面的愿望因此未能实现。
“我父亲虽然经历很坎坷,但一辈子在农村劳动,身体还算健康,去世前几天还能帮着家人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还帮着家人喂羊。老人走得很安详,当天吃完早饭还好好的,上午10点多我们给他去送西瓜,发现他已经没有呼吸了。”刘如英老人的子女告诉记者。老人94岁高龄无疾而终,按照当地农村的说法“这是老人一辈子行好修来的福”,老人的葬礼在当地也被称为“喜丧”。
在记者采访刘如英老人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在民间有着许许多多的像刘如英老人这样的无名英雄,他们在年轻时参加革命,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流血流汗;革命胜利了,他们解甲归田,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一辈子默默无闻,很少有人知道并记住他们所立下的功勋。记者在《齐鲁晚报》报道了老人的事迹后,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就有100多名读者给记者打来电话,这些读者讲述了自己父辈和刘如英老人类似的经历,对刘如英老人为革命所做的贡献深表敬意,同时希望让这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兵能感受到更多的关爱。看来,在关心照顾那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退伍老兵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事实也确实如此。比如刘如英老人,在不少人的印象里,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老人也很少向人提起他年轻时的战斗经历。只是近年来,随着老人的年龄一天天增加,老人寻找当年部队的愿望却越来越迫切了,才不时地让家人去帮自己找找,想落实一下自己的伤残军人待遇,其实也是想让自己当年的行为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而因为查找不到当时的原始档案,有关部门无法给老人落实伤残军人待遇,听到这个消息,老人虽然有些失落,但也能接受这个现实,老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想想当年打仗时死了那么多人,我能活着就已经很知足了。”
18年前,记者在采访老八路赵诚斋时,赵诚斋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赵诚斋十几岁就参加八路军,多次荣立战功,1949年4月渡江战役前夕,任第三野战军第八纵队炮兵团连长的赵诚斋指挥炮击英国军舰“紫石英”号,这就是当时震惊世界的“紫石英号事件”。建国后赵诚斋还被派到青岛组建海军基地,是组建北海舰队的首批军官。1955年,参加革命十多年的赵诚斋解甲归田,成了一名农民,以后又进入一家工厂成了一名喷漆工。在文革时期,赵诚斋曾蒙冤入狱,以后虽然获得平反,但一直没有办理离休手续。因他早年曾有过打入伪军吴化文部队搞策反的经历,以后竟因此被人污蔑为“真伪军,假八路”。75岁的老人愤而将工作单位及单位原副书记告上法庭,认为两被告侵害其名誉权,要求确认自己的档案及恢复其政治待遇。虽然法院和他的原工作单位以后都认可了他参加革命并多次荣立战功的历史,但他仍没有能办理离休手续。对此,老人经常说的安慰自己的一句话就是:“想想自己一生的遭遇,有时候确实感到很憋屈,但想想那些和自己并肩作战牺牲了的战友们,自己还能再说什么呢?”而记者在多年前采访其他的老红军老八路时,也多次听说过类似的话。
电影《集结号》中,解放军连长谷子地在解放后艰难寻找部队,为阵亡战友讨说法,抗战老兵刘如英和老八路赵诚斋晚年要求落实待遇,其行为也和谷子地的行为类似。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要求落实相关待遇,更多的是想要一个说法,自感往日无多的他们,更多的是想让自己当年参军打仗出生入死的历史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样,他们对自己的一生也算有了个交代。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状况如今有了较大改观。习近平主席一直对加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决策: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2018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北京正式挂牌,退役军人事务部的职责之一,就是褒扬彰显退役军人为党、国家和人民牺牲奉献的精神风范和价值导向。
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军人将会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而像刘如英、赵诚斋老人一样,那些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却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们,更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时间:2018年7月6日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