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辞聘回家乐当保姆 百岁老兵有个古稀孝子
“我刚忙着,门没闩,你进来吧!”推开虚掩的门,习习暖气扑面而来,只见一位古稀老人正蹲着身子,用药棉蘸着双氧水给老父亲髋部的褥疮消毒,然后拿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洗干净,再抹上少许红霉素软膏,最后用医用纱布块包扎得妥妥帖帖。一连串的动作娴熟连贯,俨然专业护工。
这位古稀老人叫朱方尧,今年71岁,是10年前退休的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接受护理的是他的老父亲朱光洪,是位抗战老兵,今年已101岁。
照顾父亲靠“斗智”
朱光洪曾入住市福利院多年,后因脑萎缩晚期并发老年痴呆症,脑子不时犯糊涂,生活很难自理,一直吵着闹着要回家。刚好朱方尧退休,他回绝了许多单位的高薪聘请,把父亲接回家里赡养,当起了父亲的贴身“保姆”。
5年前,朱光洪病情加重,对家人如同陌路,常叫儿子为“阿爸”,弄得朱方尧很是尴尬。老人有时还会无端骂人、打人,好几次,朱方尧给父亲穿鞋或洗脚时冷不防挨掴。然而,他对父亲的反常举动从不抱怨,“打是亲骂是爱,儿女能当阿爸的出气筒,也是种福气。”
其实,父亲的大小便失禁,才是摆在朱方尧面前的棘手难题。朱光洪有个习惯,每天要喝好几杯开水。朱方尧特意买了烧水壶,现烧现喝,“绝不让阿爸喝过夜开水。”可这样一来,老人尿量就多了。朱方尧和妹妹都买了接尿器给老父亲用,可是不到一个晚上,就被老人扯断报废了。后来用上纸尿裤,也被朱光洪撕得粉碎,棉絮、碎片掉满整个床铺。“有时会把粪便‘涂’得一塌糊涂,被上、床上、墙上、手上、脸上都沾满脏物。”面对这窘境,朱方尧没有任何责备,而是给予父亲更多体谅与包容:“阿爸脑子不灵清,我们又怎能嗔怪他呢?”于是,朱方尧与家人不厌其烦地把床铺收拾干净,还帮老人洗暖水澡。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朱方尧换用了特大婴儿“纸尿片”,每天早起第一时间就去检查父亲的被窝和裤裆,及时收拾排泄物;如果父亲未排便,还得像哄小孩一样促其排便,每次处理完这“早作业”至少得个把钟头。
贴心护理少疾患
朱光洪瘫痪已5年多了,为了减少患褥疮的几率,白天,朱方尧尽可能多让父亲坐凳子或轮椅。为了给父亲处理褥疮,朱方尧请教医生和养老院的护理员,学会了常规护理。朱光洪的房间四季如春,冬夏空调全天开着。冬天,推父亲到户外晒太阳;夏季,帮父亲全身沐浴。因老人上理发店不方便,朱方尧就买了理发工具,自己学习给父亲理发、刮胡子。日常饮食都精心安排,荤素搭配,软硬适中,还有丰富的水果。在他的护理下,父亲一年到头没有别的毛病,连咳嗽都不大有。
尽管照料很是细心,可是也会有意外发生。3年前,朱光洪竟推掉防护设备,跌到了地上,严重脑出血,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单。“可是,阿爸只住院9天,就奇迹般地康复出院了!”朱方尧对此很是庆幸,对父亲的服侍也愈加无微不至了。
今年开春后,阴雨天特别多,为了能及时更换衣服和被子,朱方尧就用空调“烘”衣被。还备了十多条棉被以及数量更多的床单。春寒料峭,朱光洪虽宅在家里,但着装一点儿也不马虎:整洁的呢绒休闲装、保暖的呢帽子、崭新的“老北京”布鞋……
岁月峥嵘永难忘
人老怕寂寞,为了排遣父亲的精神苦闷,朱方尧腾出底层的当街新屋,建了设备齐全的卫生间,专门供老父亲享用。只要天气好,朱方尧就打开卷闸门,让父亲看着人来人往的街景,邻居们也会时不时地前来串门聊天。
尽管父亲不能正常交流,朱方尧总要时不时与父亲聊聊天,帮助父亲回忆1941年驻守重庆山头阵地,用重机枪打日寇轰炸机的往事,还会与父亲一起读《金华抗战老兵》。每当忆及这段峥嵘岁月,朱光洪就会被触动,有时说上几句,并用手做出架机枪对空射击的姿势。
朱光洪是位抗战老兵,曾与日寇打了5年的仗。“我爸是重机枪连的机枪手,他很勇敢,见敌机就猛打,与战友一起迫使日军轰炸机不敢轻易接近我军防区和百姓住宅,导致大量炸弹扔到了长江和嘉陵江里。”1948年,朱光洪回到老家,娶妻成家,之后一直在农村耕种田地,养家糊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朱光洪却因这段历史而被扣上“历史反革命”帽子,蒙冤受屈十多年。朱方尧也受牵连,陪父亲挨批斗,一度连民办教师都当不成。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朱光洪才被落实政策,摘“帽”平反。后来,朱方尧还成了中共党员。
2015年,瘫痪在床的朱光洪收到了一枚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老人感到很欣慰。这些年,当地政府和志愿者组织也时不时上门来慰问。朱方尧以父亲为豪,他说:“父亲不仅给了我生命,含辛茹苦养育我长大,还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如今他老了,病了,作为儿女理应孝敬他,服侍他,让他安享晚年。”为了照料父亲,朱方尧不仅辞掉了高薪聘用,而且放弃了所有的外出旅游,即使是村里和单位里组织的免费旅游也从不参加,连走亲戚、同学聚会也是来去匆匆,外出最多不超过两小时。
(时间:2019年2月20日 来源:浙江在线-东阳新闻网 通讯员:韦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