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媒人物——新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口述史》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思考者,更是新中国体育新闻事业的缔造者。他们就是体育传媒人。
《体媒人物——新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口述史》一书(上下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6月出版,全书86.5万字,是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薛文婷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史”、教育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助项目“新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书以采访口述资料和其他文献资料相互佐证的方式收录了50位体育新闻工作者的成长经历和新闻故事。这50个人涵盖了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他们中既有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业界前辈,也有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体媒中坚;既有资深记者、编辑,也有知名主持人、评论员。这些新中国体育新闻事业的亲历者、记录者、思考者、缔造者们敞开心扉,真诚地讲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分享了他们从事体育新闻工作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他们对体育的热爱,对新闻的执着。可以说,该书是由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共同合作完成的,是一部群体记忆构建的“活的历史”。本报体育部主任袁虹衡也是口述者之一。
薛文婷主编的这本《体媒人物--新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口述史》以采访口述资料和其他文献资料相互佐证的方式收录了50位体育新闻工作者的成长经历和新闻故事。本书是上册。他们中,既有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业界前辈,也有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体媒中坚;既有资深记者、编辑,也有知名主持人、评论员;既有司局级干部,报社总编辑、社长,部门负责人,也有常年奔波在一线的普通新闻工作者。面对渴求了解历史真相的采访者,这些新中国体育新闻事业的缔造者们敞开心扉,真诚地讲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分享了他们从事体育新闻工作的喜怒哀乐。
本书是由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们共同合作完成的,是一部群体记忆构建的“活的历史”。
上册
通讯社篇
官天一:我拍了一辈子的体育照片
李贺普:朋友们开玩笑说,首席记者来了
高殿民:一辈子都献给了中国的体育报道事业
杨明:我绝对是中国第一田径记者
许基仁:打造一支敬业、专业、职业的体育报道队伍
徐济成:既“开车”也“造车”的乐趣
周杰:我对冬季奥运会情有独钟
苏祥新:我是一个以撰稿为生的人
夏宇华:在体育新闻制高点上努力发出中新社的声音
体育专业报刊篇
郝克强:《新体育》是新中国体育传媒的头一份儿
鲁光:记者、作家、画家,三个角色都不可或缺
涂晓东:打造最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体育文化传媒基地
张乐年:我是一个编者、记者、思者
夏娃:跑乒乓球是一件挺幸福的事儿
严俊君:我自己打败自己
刘晓新:《足球》报的关键词是“足球”
苏群:你可以打碎鸡蛋,但不能说假话
白金贵:做永远的第一线体育记者
李烨晖:和《体坛周报》一起成长
周文渊:我们这批人正好赶上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马德兴:我习惯一个人单兵作战
李响:我见证了中国足球最辉煌的时代
综合性报刊篇
汪大昭:这30年,我无怨无悔
罗京生:赶上了中国纸质媒体体育记者的黄金20年
毕熙东:何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袁虹衡:光荣属于我的职业
姬宇阳:好记者和好评论员并不矛盾
下册
广播篇
陈文清:为体育广播工作一辈子
陈建奇:体育广播的发展是有前途的
梁悦:体育报道曾引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先河
梁言:我想做一个最好的体育节目主持人
电视篇
王兴华:看到后辈的发展感到很高兴
哈国英:电视体育转播是我快乐和幸福的来源
孙正平:我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专职体育播音员
师旭平:着眼于人的故事
马国力:我希望能有第二个体育频道
程志明:我是中国奥运电视公用信号制作领航员
辛少英:想开创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民健身性质的娱乐节目
张斌: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知识分子
张虹:电视是挺迷人的一个行当
罗宏涛: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只是两个不同的话语体系
刘建宏:足球是一个可以干到死的职业
房学峰:我像是民间知识分子
焦少波:和中央电视台进行差异化竞争
王泰兴:我就是个播音员
金宝成:扎扎实实地攀登,安安静静地思索
卢晓峰:我们引进了英国足总杯
新媒体篇
王永治:希望把腾讯体育做到业内最好
颜强:我比较熟悉的领域是英超
董路:我跨界跨得有点猛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