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口述成果

《中国劳模口述史》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中国劳模口述史 (第一辑)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庆祝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校70周年暨举办劳模本科教育25周年的重点出版物,该书精选17位全国劳模的故事萃集成册,由劳模本人亲口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以独特视角展示贴近现实生活、在大众中成长起来的先进人物的形象。全书25万字,90多幅照片,16开全彩印刷。

      本书第一次以口述体的形式展现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劳模们崎岖坎坷的心路历程,富有创新性。口述史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调查工作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本书进行了主题人物研究的新尝试,在编写过程中,从特定主题的当事人或相关人那里了解和收集口述资料,以其为依据进行二次书写。由于口述史料的直接性,使这些主题的研究,更易接近真实,从而减少研究者的主观性。而且口述史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大大简化了资料收集工作,为劳动模范和劳模精神的本土化研究和个人口述史书写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本书作者李珂博士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研究员、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副所长,2005年以来多次为全国劳模班学员讲授课程,从而有了近距离接触劳模的条件。用口述体讲述劳模的故事,是他一直在努力实现的一个全新的创作模式,“通过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口述访谈方法,可以获取那些无法在事迹材料中得到的资料,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细致、深入、准确地了解劳模的成长历程,有利于让读者感受到劳模作为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和情感世界,进而让劳模变得更加可亲可爱可敬,让劳模精神不再遥远、更有感染力……”《中国劳模口述史(第一辑)》让他的这一愿望变成了现实。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赵旭东评价此书说:“劳模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中新精英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能够通过细致深入地实地研究,描述他们的行为特征,解释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价值,并为这个群体的未来发展给出一种恰如其分的且有着时代特征的表达,这对于当下工人群体的研究者而言,仍旧是一个带有极大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呈现在本书中的劳模形象,无论是国家重点行业的高级技师,还是普通岗位上的操作工,在全国劳动模范的光环背后,无不凝聚着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的身影,他们用崎岖坎坷的心路历程,阐释了‘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的时代最强音。这些接地气的劳动者的‘中国故事’,使本书成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强大正能量的优秀读本。”

      本书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立意高远,意义重大。“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总书记站在历史高度,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多次围绕劳动、中国梦、劳动者、劳模精神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的新境界。对劳模精神的研究是深入宣传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平实细腻,通俗入心。“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位劳模的口述,既折射出时代变迁对一个人命运的影响,也反映出家庭、单位、时代等多种变量综合作用的途径及结果。通过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口述访谈方法,可以获取那些无法在事迹材料中得到的资料,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细致、深入、准确地了解劳模的成长历程,有利于让读者感受到劳模作为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和情感世界,进而让劳模变得更加可亲可爱可敬,让劳模精神不再遥远、更有感染力。本书采用口述体的叙述方式,重点展现劳模在荣誉背后崎岖的心路历程,展现其真实的自我,让劳模的形象更接地气,更具现实意义。

       三、主题鲜明,范式创新。“劳模是*美的劳动者。”口述史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调查工作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本书进行了主题人物研究的新尝试,在本书编撰过程中,从特定主题的当事人或相关人那里了解和收集口述资料,以其为依据进行二次书写。由于口述史料的直接性,使这些主题的研究,更易接近真实,从而减少研究者的主观性。而且口述史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大大简化了资料收集工作,为劳动模范和劳模精神的本土化研究和个人口述史书写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赵旭东评价此书说:“劳模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中新精英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能够通过细致深入的实地研究,描述他们的行为特征,解释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价值,并为这个群体的未来发展给出一种恰如其分的且有着时代特征的表达,这对于当下工人群体的研究者而言,仍旧是一个带有极大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这本书的出版,将能真正带动这一领域有一个大踏步的拓展。”

      目 录

      记忆劳模的新传统——《中国劳模口述史(第一辑)》序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旭东)

      北疆“兵工车王”的精彩人生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防务事业部车工郑贵有的故事

      17本工作日志摞起来的“检车状元”

      ——昆明铁路局昆明北车辆段昆东运用车间检车员陈向华的故事

      绽放的花儿最美丽

      ——河南商丘市汇丰棉业有限公司纺织工高美丽的故事

      探索机械生命的快乐工程师

      ——福建漳州招商局码头维修工黄景图的故事

      生命线上的担当:雪域汉子的粮食情怀

      ——西藏那曲地区班戈县粮食公司先进工作者拉加次仁的故事

      草原上最美丽、最坚强的太阳花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祥瑞生态养殖园负责人李菊兰的故事

      在逆境中做“非遗”文化的守望者

      ——广东阳江风筝传承人梁治昂的故事

      主井塔上的“崇信好人”

      ——徐州矿物集团平凉新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主提

      操作工梁艳花的故事

      百万公里平安驾驶成就的极致人生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第四汽车分公司驾驶员王海军的故事

      用汗水和执着焊出别样人生:从“80后”农民工到首席技师

      ——重庆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焊工王玉俊的故事

      从职场“菜鸟”到机场电网守护神

      ——吉林机场集团动力能源公司电力保障部主管信振寰的故事

      为绿水青山守护永不褪色的军魂

      ——山东潍坊市环卫处污水处理工张经尧的故事

      用“隐形的翅膀”守护蓝天

      ——上海东航集团股份公司机组放行人员张连镖的故事

      美丽的旅途有我不寂寞

      ——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金牌导游员赵艳芳的故事

      “一带一路”铁路线上的快乐使者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客运段列车长赵侦峰的故事

      把现代生态农业梦放飞在三晋大地上

      ——山西太原市晋源区街道东关村养殖人郑翠生的故事

      亚洲第一富铁矿上的“钢铁战士”

      ——海南矿业公司轮钻机组机长郑文峰的故事

      附录 书面访谈提纲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