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马德静
《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一书由湖南图书 馆编著,2013年4月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计 60万字。 湖南是抗日战争中战斗最多、战斗最为惨烈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之一,曾发生过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湘西会战等数次重要会战,本书正是根据87位抗战老兵的口述整理而成,反映湖南地区军民浴血抗战历程的口述史作品。捧读这本口述录,不觉为当年抗日斗争的壮怀激烈、抗日将士的报国情怀和三湘民众的深重灾难而动容。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很难真正理解当年战斗的惨烈和生命的脆弱。这部作品,也许能使我们获得鲜活的史料和心灵上的震撼,弥补民族记忆中的一些空缺。
70 年前那些驰骋沙场的战士,有许多已在战争中殉国,九死一生的幸存者如今多已过耄耋之年。正如本书《前言》中所说,“他们在中华广袤的土地上,在炮火和硝烟的洗礼中,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战斗,牺牲的,必将永垂不朽;幸存的,应该被我们的子孙后代所铭记,应该在社会的关注和关怀中,感受温暖、荣誉和敬仰,应该在全体中华儿女的爱戴和关心中安享晚年,宁静终老⋯⋯”那么,就请读者诸君记得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那些在抗日战争中为民族而战的英雄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真诚的祝福。
一、 原生态的战争场景
如果为这些老兵们的口述录标注几个关键 词,“打得惨”和“不怕死”应当可以位列前 几位。书中的一组组数字时时震撼着我们的神 经:1942年滇西抗战,创全歼日军之先例,开收复国土之先声,共歼日军 22 600 多人,但我军伤亡亦有 64 860 余人;1943 年常德会战,74军57师8000 余人坚守常德16天,死战不退,被日军包围后,只有师长余程万率180人突围出来,其余官兵全部壮烈殉国;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总兵力10万人,伤亡总数61 000多人,其中至少有5万人死在了印缅边境的野人山地区⋯⋯一位老战士这样描述翻越野人山的场景:“原始森林里潮湿特甚,蚂蝗、蚊虫以及千奇百怪的小巴虫到处皆是。蚂蟥叮咬,破伤风病随之而来,而疟疾、回归热以及其他传染病也大为流行。一个发高热的人一经昏迷不醒,加上蚂蝗吸血,蚂蚁侵蚀,大雨冲洗,数小时内就变为白骨。官兵死亡累累,前后相继,沿途尸骨遍野,惨绝人寰。”这些骨肉分离,忠魂陨逝的故事是老兵们最不忍提及的,讲述时他们常常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战争亲历者的口述原生态地为我们展现了抗日战争中艰难壮烈的斗争,更有中国军民相 互扶持、共御外侮的人性人情之美。一位叫李国芷的女兵,毅然脱下旗袍,抹去脂粉,投身 到抗战中,她在后方的伤兵收容所为伤兵们设立俱乐部、组织春游、办壁报,陪他们说话, 为他们换药喂食、整理内务、缝缝补补⋯⋯这些点滴细节的描述为残酷的战争场面增添了温 馨融和的生活画面,读来使人动容,亦是展现抗战大后方生活情况的生动史料。
同时,本书在编著过程中特意保留了老兵们对其家庭出身和参军过程等经历的描述,从 中亦能反映出抗战时期湖南地区的社会生活情况,折射出当时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 家庭状况、生产情况、文化教育、心理状态,对抗日战争的理解,社会工农业、手工业和服 务业状况、民风民俗、城市发展”等诸多内容,构成本书的一个重要看点。
二、 创新的口述历史体例
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是“在当事人、知情者记忆中的或在群众中口 头流传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历史见证人或者知情人的亲见、亲闻、亲知和亲历”(本书附录四)。抗战老兵是历史的亲历者,如今他们多已年近百岁,余年不多,对他们的抗战记忆加以即时地收集、保存和整理显得愈加迫切和必要。与多数抗战口述资料不同的是,本书的口述者主要是国民革命军的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通过他们鲜为人知的经历和战争感受,以小见大,聚水成渊,较为细致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印证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决心和牺牲,传达着“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朴素道理,可谓视角独特。
为了避免单纯口述只注重个人经历和感受,难以全面反映历史大事件的局限,湖南图书馆在编著本书的过程中,利用自身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口述录补充了大量重大事件和人物的介绍、照片、图片、表格等资料,为读者理解书中的历史背景提供了可靠的参照。充满故事情节和主观情感的个人口述与客观的历史事实相对照,“既避免了严谨正史的枯燥,又克服了单纯口述史的局限”(本书序一)。文后附录,如《黄埔军校概览》 、《湖南抗日纪念园、纪念地、纪念墓一览》 、《有关媒体关注抗战老兵活动报道标题索引》,则为读者延伸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实用的检索工具。
三、 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尝试和思考
口述历史是一个地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图书馆是地方文化信息中心,收集、保存、使用和撰写地方口述历史可以成为其地方文献工 作和特色馆藏建设的内容。口述历史工作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尚处于探索阶段,湖南图书馆自 2008 年起就开始了地方口述历史的专题性挖掘,先后形成了“寻找城市记忆” 、“寻找民间 达人” 、“寻找南下干部”、“寻找地下党”、“寻 找越战老兵”等多个专题,这本《湖南抗战老 兵口述录》就是该馆口述历史工作的一项阶段性成果。
本书附录四《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 若干思考》一文结合国内外图书馆口述历史的现状,回顾了湖南图书馆口述历史收集、整理 和利用的情况与问题,并重点介绍了抗战老兵口述录的相关工作。文中总结道:“湖南抗战 老兵口述史,其最大的史料价值,在于它以科学理性的态度,以亲历抗战的中下层军官和士 兵的口述史料为基础,全方面、多维度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三湘大地上的政治、经济、文 化、民生、战争的全貌⋯⋯汇聚成了一套系统、完整、具有说服力的湖南抗战史料,具备 ‘补史’、‘证史’的功能,填补了湖南抗战史料的部分空白,丰富了湖南抗战史料的部分内容,并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关照历史、反思历史的观点和角度。”可谓对这本口述录的科学总结与升华,亦能为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提供一些启发。
四、结语
口述历史的收集整理费时费力,本书从选题策划到最终成稿,历经近四年时间。在各地 搜寻健在的抗战老兵,然后逐一采访、录音、整理文字稿,继而多方查证,核定史实,补充 相关历史背景,最终付梓印刷,其中艰辛可想而知。正如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一本历史书之所以有意义,不在长短、厚薄,惟其史料的鲜活、视角的独特、情感的真切,散发着历史的光芒” 。
《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正是这样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书,它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内容、创新的 体例感染、启发着读者,我们也期待图书馆能够编著更多这样能融入民众生活、履行职业使 命的口述历史作品走入公众的阅读视野中。
参考文献 [ 1 ] 湖南图书馆. 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3.
(《图书馆杂志》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