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梁:现代口述史的兴起与研究述要
现代口述史的兴起得益于人类记载历史的手段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人对过往历史和当代所经历事件的一种文化自觉。现代口述史远超出传统历史学范畴,作为一种历史叙事和社会记忆,不仅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更可贵的是通过口述的研究方法,真实记录下不同时代所发生的变化,为后人重温历史,从中分析提取有益的经验或教训提供丰富翔实和可以考证的历史资料。开展口述史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口述史的真实性:要面向民众,多视角地反映各种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历程和规律:尽快建立起口述史工作规范:善于总结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更好的开展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服务。
口述史是指以访谈、口述方式,记载过往人事、搜集史料的一种学术活动。口述史因其具有亲历性、叙事性和史料载体的多样性,从它开始出现就引起世人的关注,产生了许多重要成果。口述史与历史叙事,同属于社会记忆范畴。现代口述史研究的兴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尤其对于开展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通过口述历史的方法,真实记录下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政治的和经济、文化的,抑或只是个人的亲身感受,将当时代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下来,对于后人研究我们今天走过的这段历史,从中分析提取有益的经验或教训,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鉴于此,本文从现代口述史研究的兴起,以及需要加以关注的若干问题谈几点认识,以期更好推动现代口述史工作的发展。
一、关于现代口述史的兴起
通过访谈、口述搜集历史资料,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均早已有之。在我国古老的口述史中,孔子的《论语》是由他口述,经其弟子记录成文的口述史:《史记》大都是司马迁根据口述史料编撰而成: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是口述作品:《李秀成自述》、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也都是口述历史。在西方《荷马史诗》、《马可·波罗游记》、斯诺的《西行漫记》都是众所周知的口述史书①。可以这样说,口述历史是中国和外国都有的社会记忆传统。
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OralHistory),即把口述历史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始于上世纪30、40年代。 1938年,美国历史学者亚伦·芮文斯(AllenNovins)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首次提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主张。 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成立,标志现代口述史学诞生,此后,口述史学在美国很快发展起来。 1966年,美国口述史学的研究机构已有90多个,1967年,美国成立了全国性的口述史学协会,会员遍布全美,并在各地设有工作机构。 1980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提出了一套评介口述历史的标准,除了制定工作原则和标准,厘清口述历史的专业伦理,说明从业者应有的操守外,规定了口述历史工作者对受访者以及社会公众应尽的义务,并对口述历史赞助机构和档案机构的义务作了规定②。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口述史学研究已广为普及,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美国之外,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建立了相应机构,并开始出版一些口述史杂志和书籍。如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都有全国性的口述历史组织,1987年,国际口述历史协会在英国牛津成立,以后定期在欧洲各地集会。1994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还组织召开了口述史学国际大会,来自4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在亚洲,新加坡特别重视脱离马来西亚独立以来的历史资料收集,1979年,新加坡政府设立口述历史组,有系统地收集近代新加坡的史料,如新加坡的多元种族社会、消逝中的行业、劳工运动等。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在现代口述历史发展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香港博物馆1980年代开始口述史征集整理工作,比较集中的话题是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香港市民生活,作了大量访谈工作,搜集了许多口述资料。我国台湾史学界的口述工作起步更早—些,1955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筹备之初即已注意到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并于1959年开始了口述史访谈工作。上世纪60年代以后,他们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展了长达14年之久的文献收集整理工作。迄今为止,近代史所已访谈了七百多人,成稿一千多万字,整理出版了《口述历史丛书》 80余种,定期出版《口述历史》期刊,他们还举办“口述历史研习营”,培训口述历史工作者。同时,台湾史研究所、台湾民族学研究所、台湾大学历史系、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国史馆、台湾省文献会等也都开展了口述史研究③。
在中国大陆,现代口述史是伴随对外开放不断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兴起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逐渐介绍到国内,“口述史学”这一术语才被学者使用。 1987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新兴科学百科知识》专门介绍了什么是口述史学:《文摘》杂志1980年第一期评介了保罗·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历史》:中国社科院编辑出版的《国外社会科学》杂志,在80年代也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口述史的由来和发展,如1981年第一期译介了J·托波尔斯基《面对过去之窗:口述历史入门》,1987年发表了孟庆顺的《口述史学略述》等。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史学界的学者们开始探索和建构中国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先后出版发表了一批学术专著和论文。如,杨祥银《当代美国的口述史学》和《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杨雁斌《口述史学百年透视》、杨立文《论口述史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钟少华《中国口述史学漫谈》、周新国《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的中国口述史学》等等。同时,出版了不少口述史成果。如《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启功口述历史》、《沈从文晚年口述》:还有《共和国要事口述史》、《二战掳日中国劳工口述史》、《中国知青口述史》等。近年来还出版了不少回忆录、访谈录,如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李维汉《回忆与研究》、《彭德怀自述》、《王光美访谈录》等等。全国政协编辑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也当属口述史著作。与此同时,关于口述史的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开始出现。 2004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单位发起,在扬州召开了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同时成立了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2005年6月天津市政协和天津市史学界联合发起成立了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家由民政部门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口述史学术团体。 2006年8月,首届海峡两岸口述历史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召开。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开始设置“口述史学研究”课程,关于口述史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在我国呈现出大发展的势头④。
二、关于口述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1.关于口述史的内涵。对于我们看到的口述著作,哪些属于口述史,哪些不属于口述史,目前还有不少争论。有人认为,凡属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一问一答而形成的历史著作,才叫口述史:有人认为,凡采用现代音像技术手段采访当事人的口述著作才叫口述史:也有的人认为“口述史是亲历者叙述的历史”,而不仅仅是“亲历者口述的历史”。很显然,“叙述”除了“口述”外,还有“笔述”,而且不限于采用什么手段,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方法都包含在内。如果口述史的内涵可以界定为“亲历者叙述的历史”,那么,不仅一问一答式的口述成果属于口述史,而且,当事人自己用笔写下亲身经历的著作,如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属于口述史。笔者认为这样界定口述史的内涵比较合理。这样界定有利于把口述历史从历史学家的书斋中解放出来,也比较符合我国近现代史研究现状和历史传统⑤。
2.关于口述史料与口述历史。中国学者在谈到口述史的性质和概念时,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口述史是口述史料:另一种观点认为口述史是口述史料基础上提升到研究层面的东西。如何认识这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史学者左玉河先生的意见颇有代表性,他认为,关于口述史概念和性质争论的背后,隐藏着“口述史料”与“口述历史”的差异。口述历史等同于口述史料吗?多数学者不赞成这种意见,并主张严格将两者区分开来。口述史料包括当事人自己以口述的语言风格写下的文字性东西,以及别人为当事人的口述所作的记录。若是经由执笔者进行从语言形式到内容的加工和研究性创造,就成了包含口述史料,而又有别于单纯口述史料的口述历史著述。这样的“著述”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成果。口述历史与口述史料有所不同,这个不表现在它本身已经包含对有关文献的查询与求证。口述史料是不需要加工的,但口述历史是必须经过参与者加工的。这种加工最重要的就是与相关文献史料的比较,对受访者的口述进行筛选。目前国内出版的大量冠以口述史的出版物,多是口述史料著作,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历史著作。
3.关于口述史的特点。谈到口述史特点必然涉及到人类对历史的记录。在人类语言出现之前,只能是物传,从遗物看历史。语言产生之后,增加了言传,从口耳相传中获得历史知识。文字的发明和出现,增加了以文字记载历史,而录音、录影技术则将人类的这种社会记忆推进到了一个极至。随着人类记载历史的手段不断发达,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才得以实现,因此,尽管有的学者认为口述史可以概括为五大特征,包括叙述性、客观性、社会性、广泛性、完整性:有的学者认为口述史有三大优点:生动性、广泛性、民主性。但是,从总的特点上看,口述史的特征就在于“生动地再现历史”,能够弥补史书记载的不足并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生动地表现历史发展过程。口述史的特性与特点,尽管还在研究,还可以做出不同的概括,但上述几种见解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系,而后一种见解则简明不过地表明了口述史的最主要特点:生动地再现历史。
4.关于口述史的真实性。这是口述史学者和一切关心口述史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在2006年8月上海召开的首届海峡两岸口述历史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上,口述史真实性问题成为热门话题,有的学者在会上尖锐批评某些口述史著作的失真现象。如何认识口述史失真以及如何保障口述史真实性问题,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首先,引起口述史失真现象的原因复杂。失真现象的出现可有这样一些原因:如当事人记忆误差、受资料占有限制以及某种认识倾向等。有的出版物失真,同出版商、执笔人指导思想和业务水平有关:有的则由于把口述史过于商业化,把严肃的口述史肆意编造窜改,以制造更多卖点,对此应该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其次,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预防和杜绝。在口述史工作中防止失真现象发生,重要的是提高有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弘扬人文精神。口述史研究虽不能回避不同价值观的诘难,但如果这项工作只是囿于价值圈定,那么研究本身也将会变得没有意义,分析或许将成为宣传,探究将成为辩护也不再是研究。
再次,努力探索口述史工作规范。开展口述史征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必须遵从科学规范,要掌握口述史相关知识和情况,要善于向相关问题知情者作调查,要用文献资料印证口述内容的真实性。口述史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成果的取得,既包含了对口述资料和历史的求证过程,也是一个求真的过程。
三、努力探索口述史发展的新路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在2004年召开的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上曾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口述史传统的国家,但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和口述史学对于我们来说,还比较年轻,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口述史学,这是值得重视并认真探索的重要问题。
从国外传入我国的现代口述史,是由史学工作者与口述者合作的,建立在录音录像技术基础之上的史学研究方法。发展我国的口述史和口述史学,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口述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认真总结我国几千年来一直传递到今天的口述史工作的好经验、好作法。将口述史工作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相结合,积极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实际的口述史工作新路子。
1.从事现代口述史工作,要有正确的方法论做指导。这就是在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要善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考察研究历史。坚持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重要观点,从历史和全局的角度,从客观反映社会生态的存在和发展角度,积极、稳妥、扎实地开展口述史研究。要全面地本质地看待和分析研究历史,要使口述史著作能够在书架上摆得住,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2.现代口述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由少数专家写史发展为专家写史与民众写史相结合。人类社会的历史,并不是帝王将相史,也不是少数精英人物史,而是人民大众的历史。现代口述史就是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人民大众。要着眼于各行各业各界各阶层人物,让更多的人参加口述史创作,以他们的亲历、亲见、亲闻,多视角地广泛反映各种历史人物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历程和规律,使各种口述史书真实地反映鲜活生动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述史也是一门面向大众的历史学。
3.尽管口述历史在我国学术界已有一定成果,发展趋势也不错,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体现在重点课题规划、科研经费支持、专业刊物创办、学会组织等方面。推进现代口述史工作,要发扬民主,要提倡必要的书评,引导人们对口述史成果开展正确的批评与鉴赏。
4.对于发生在我们今天,即将成为明天的历史,要提倡有一种历史自觉,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口述史研究的开展,真实记录下我们这个时代所发生的变化,为后人重温我们今天走过的这段历史,从中分析提取有益的经验或教训,提供丰富翔实和可以考证的历史资料。这种研究才更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更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唐德刚.文学与口述历史[A].史学与文学[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②参见唐诺·里齐.王芝芝译.大家来做口述历史[M].远流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416- 419页.
③参见林孝胜.新加坡口述历史馆[J].丁新豹.香港博物馆口述历史计划简介[J].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口述历史[J].第一期(1989年),第235- 240页:陈三井.口述历史的理论及其应用[M].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发行,1991年版,第817页.
④参见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及口述史学社介绍的有关“近现代重大事件下的平民百姓”工作计划.
⑤回忆录与口述历史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回忆录的形成过程有完全出自回忆者一人之手的,也有由回忆者与写作班子共同完成的,前者纯粹是回忆者脑力劳动的结果,后者则经过写作班子的提炼、加工,也有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的过程,因此,这样的成果实际上是口述历史的成果。
参考文献
[ 1]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覃方明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 2]杨祥银.当代中国口述史学透视[J].当代中国研究,2000年第3期.
[ 3]熊月之.口述史的价值[J].史林,2000年03期.
[ 4]周新国.中国口述史学亟待规范[J].社会科学报,2005.2.3.
[ 5]耿化敏.学术史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6期.
(来源:《社科纵横》 作者:李宝梁 时间:201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