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口述经验

张 文:关于构建地方志口述史料库的设想——从《我的抗战: 300 位亲历者口述历史》谈起

一、《我的抗战: 300 位亲历者口述历史》传递的信息
        《我的抗战: 300 位亲历者口述历史》( 以下简称《我的抗战》) 。全片( 书) 由300 位抗战老兵和平民真情讲述,由一个个独立的抗战故事组成,该片( 书) 被称为“首次披露掩埋半个多世纪的抗战真相”、“历史教科书上不可能有的传奇”。笔者以为该制作至少传递了以下信息:一是口述历史的作用与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填补档案资料及其他文献资料中的缺失,复原许多历史细节,保持历史的完整性; 可以与正史相对照,纠正被误读的历史; 可以给以往在历史上没有声音的普通人留下记录,给在传统史学中没有位置的事件开拓空间; 可以提供有血有肉的个案记录,可以保留较多的原生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可视性。这可为创新地方志资料搜集方式与编纂内容打开新思路。二是口述历史驰骋的空间很大,可以通过纪录片、网络视频、图书、博物馆等形式的综合运用,全方位地、最大限度地复原丰富鲜活的历史。可为地方志机构的“立体修志”所借鉴。三是《我的抗战》作为浩大的历史抢救工程,由电视人自筹资金组织团队独力承担,而作为档案机构和地方志机构,对于口述资料的采集制作以及整理鉴定都几乎是一个空白,这不得不说是档案工作和地方志工作的一个缺失。

二、地方志资料现状与构建地方志口述史料库的必要性
        地方志作为权威的地情资料书,理应最全面、最系统、最鲜活地反映整体社会的历史变迁,一方面要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人类社会的整体面貌,既要反映官事、官员、官政,还要反映官事、官员、官政以外的民众生产、生活; 一方面资料要系统、鲜活、有血有肉,反映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地方志的资料现状却不容乐观。
        社会主义首轮修志由于主要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机构和人员变动相对较少,同时,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都在政府的管理之下,社会的发展变化主要受政府的主导,来自政府各部门的档案资料基本上能涵盖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但由于其他资料不足和编纂理念偏差等因素的影响,民国、“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些重要历史时期、重要事件记述过于简略; 同时,由于地方志工作者视角未下移,官方资料与当时社会的状况尤其是民众生产、生活的状况仍有一定的差距,且鲜活性不足。二轮修志阶段,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发展,政府职能转换为服务型,机构改革力度加大,而地方志工作者的视角又没有相应加以转换,资料工作的基本方法没有得到根本改进,因而存在的问题就变得愈加突出,要对首轮志书进行补阙也更为力不从心。综观笔者近年来所接触的二轮志稿,最大的通病便是官书意识浓重、资料“案牍化”,即以政府工作为主,以档案资料为主,缺少鲜活的资料,难以反映整个社会发展的情况; 在反映民众生产、生活方面,真正系统、鲜活地记载其传承、演变、发展的内容并不多见。此外,二轮志稿还往往存在“拼盘化”、“平面化”、“空泛化”等问题。以上种种,反映了地方志在再现地域内整体社会的历史变迁方面,在资料的系统性、鲜活性等方面的普遍欠缺。
而在当今数字化生存的社会背景下,各路媒体各擅其长,留给按传统方式运作的地方志的空间已越来越小。地方志机构尽管也已逐渐突破“平面修志”的格局,进行“立体修志”的尝试,通过志书、地情书、电视专题片、网络等相结合的形式拓展地方志的发展空间,但其资料的来源基本上仍未能超越传统的档案资料、其他文献资料、实景、实物的范畴,因而现阶段“立体修志”效果尚有大幅提升的空间。从提升地方志的文化话语权、软实力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口述史料,把口述史料作为档案、其他文献等传统地情资料的重要补充,作为整个地情资料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通过确定地方志口述史料库的内容结构及不同的采集形式,挖掘整理已有的口述史料,采访征集新的口述史料,建立属于地方志的强大的口述史料库。然后通过志书、地情书、纪录片、各大传媒、博物馆等形式的深度结合,创新和完善“立体修志”模式,最大限度地复原丰富鲜活的地域历史。这是保持地方志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构建地方志口述史料库的几点设想
( 一) 地方志口述史料库的内容结构
        地方志要全面、系统、鲜活地反映整体社会的历史变迁,其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鲜活性是必要的基础与保障。口述史料以鲜活性为特征,此外,与志书编纂相结合,从长远来看也应做到全面、系统,以整体社会各方面为基本内容,从而弥补地方志各大板块主体资料“案牍化”、“平面化”等主要弊端。
        与志书编纂相对应,地方志口述史料的全面性、系统性可在不同的层次上展开。第一层次: 专志、分志对应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整体社会的方方面面。第二层次: 各专志、分志中反映的整个事业各大板块的内容。第三层次: 各大板块中不同历史时段的事业发展及社会情况。如教育志是志书的一个专志、分志,首先教育方面的口述史料不可或缺; 其次,教育中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各大板块均应有所反映; 再次,各板块中自清末、民国至解放后各重要历史时段的教育发展基本情况、发展特点、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典型个案,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段、不同发展背景下社会各阶层的反应与感受情况,也理应一一再现。
        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或其他有重要学术意义的题材为重点内容事由人生,人因事显,人物与事件构成了历史多彩而厚重的画卷。我们可借鉴凤凰卫视《口述历史》栏目“因事找人,因人找事”的宗旨,以及针对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题材,来确定地方志口述史料库重点内容的方向。一是与地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题材。选取地域内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亲历者、见证人,如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剿匪、土改、社会主义改造、整风与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中的各项重大改革等。各题材应注意内容的相对完整性以及事件、人物的代表性。以某项改革为例,既要选取该改革的决策者,也要选取改革的执行者,包括第一个“吃螃蟹者”、开拓者、力挽狂澜者等; 既要选取改革的成功者,也要选取失败者; 既要有改革推行者,也要有改革的旁观者、改革结果的承受者等。二是与地域相关的重要人物题材。聚焦本地重要历史人物、当代政要名流等所亲身经历的事件。如省志政府志,可对历届省长( 政府主席) 进行访谈,采集其执政思路、执政期间所实施的大政方略出台前后的种种情况,执政期间发生的其他重要事件的回忆等; 还可采集相关重要人物所经历的事件等。民营企业志,可对本地域有重要影响的民营企业家进行访谈,采集其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下海弄潮,曾经的失败与成功,个中的酸甜苦辣等。其他各专志,可以按同样思路对历任厅长、精英人物、其他对事业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进行访谈。三是文献资料题材缺少和最需抢救的人物口述史料。素来缺少文献资料的题材。尤其是针对地方志以记述官事、官员、官政为主的片面性,注重选取普通民众的口述史料。如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行业典型而普通的人物群体情况,关于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喜怒哀乐的口述材料,老照片、老信件、老物件等。如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各行业业者、志愿者、环保主义者、股民、网民、房奴、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最需抢救的人物口述史料。如本地域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中的亲历者、见证人,垂垂老去的本地重要历史人物、政要名流以及典型人物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相关人物逐渐凋零,因为时间上的不可逆转性,关于他们的口述史料往往极具抢救价值。以上题材中相关人物的讲述,都将变成“时代记忆”,而一个个相同历史时期的个体汇聚成一个群体,真实、系统、多角度地记录时代脉络与历史细节。因此,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或有重要学术意义的题材理应作为地方志口述史料库的重点内容。从现有的条件来看,可从这些内容先行突破。
(二) 地方志口述史料的采集形式
        笔者认为,地方志口述史料的采集形式可分为地方志机构主导型和社会资源整合型两种。
1. 地方志机构主导型
        地方志机构主导型主要是由地方志资料机构牵头,全程主导采集的各环节,包括选题的立项、访谈对象选择与约谈、资料的准备、访谈方式的确定、访谈提纲的设计、访谈记录的整理与核实、文字归档等,对各种口述史料进行采集。根据各级地方志资料机构的实际情况,各志书编辑室可以考虑作为现阶段实行该形式的主体,对象是与该志书相关的本系统内简单易行的小选题,方式是一对一访谈、小型座谈等。
2. 社会资源整合型
        所谓社会资源整合型,指地方志资料机构充分整合各系统( 部门) 、各学科、各传媒、民间团队的资源,一方面挖掘整理各系统( 部门) 、各学科、各传媒、民间团队已有的口述史料,另一方面与各系统( 部门) 、各学科、各传媒、民间团队共同采集牵涉面较广、难度较大的口述史料。无论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出发,抑或从地方志资料机构的实际条件出发,社会资源整合型方式都无疑是我们采集口述史料的主要方式。以下主要对社会资源整合型方式展开探讨。
(1) 挖掘整理已有的口述史料
        一是挖掘整理本地域已有的口述史料。早在20 世纪50 年代,中国史学界就开始采用社会调查和口述历史的方法搜集资料,大力推动“新四史”———家史、厂史、社史、村史。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协都有文史资料刊物,一些相关管理部门也有相应的文史资料刊物。以广西为例,广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从1961 年至1993 年共编纂《广西文史资料选辑》38 辑,出版《李宗仁回忆录》等《广西文史资料书刊》5 种。主要收录了广西晚清至解放前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口述资料,时间上以民国为主,内容上以政治、军事为主,口述者以军政人物、社会名流为主,方法上以笔录或个人自写为主。同时,广西各市和市属各县政协也编纂相关的文史资料系列丛书。除了各级政协,广西地方志办公室亦于20 世纪60 年代开展太平天国、中法战争、辛亥革命、现代革命史的大型调查访谈工作,编纂了相关的口述资料丛书。尽管以上口述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受时代政治氛围的影响,内容、范围、对象比较单一,在方法上也比较简陋,但也留下了不同个体记忆中的大量历史片段,这些片段弥足珍贵,可作为地方志口述史料库的初始来源。此外,本地其他系统( 部门) 以及各大传媒也有数量不等的口述史料。这些史料是有待我们开采的富矿。二是关注地域外口述历史的发展动态,挖掘整理其中与本地域相关的口述史料。除了本地域各系统( 部门) 以及各大传媒采集编纂的口述史料,我们的目光还要投注到地域以外,要长期关注地域外的相关动态,包括口述史料研究与运用动态、主要媒体动态、出版动态等,从中汲取营养,通过不同方式为我所用。研究与运用动态。近年来,现代口述历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参与者不但有史学工作者,也有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的学者。一些高校和专业研究部门先后成立了口述历史的专门研究机构,相关著作陆续出版。中国社科院在2003 年推出了《口述历史》丛刊。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于2004 年下半年成立,标志着中国口述历史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交流和推进平台。口述历史的应用更为普遍,许多学科领域及民间历史研究团体纷纷运用口述历史的方法丰富自身历史的维度。研究学者开始重视田野调查,注重原始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对口述史料这类第一手资料有迫切的需求。主要媒体动态。关于口述历史的电视栏目有央视的《大家》、凤凰卫视的《口述历史》等,这些栏目采用口述历史、人本叙事方式,从历史亲历者口中重寻观众最关心的历史往事。各大门户网站则更侧重网民的自身参与性。2010 年,腾讯图片站倾情推出新栏目《中国人的一天》( 简称《中国一日》) ,该栏目依托论坛,取材于网友投稿作品,以图片形式展现中国人一天的生活记录。随后,腾讯网推出《活着》栏目,中国门户网站第一个原创纪实图片故事栏目就此诞生。这些栏目汇聚了中国人一天天的生活记录,承载了一段段真实的故事,正如《活着》的导言所云,“时代变迁,百姓沉浮,都自这一个个微小的孔隙中渗透出来,好似点滴颜料,终绘成一幅中国民生万象图”。这两个栏目中拍摄记录广西的作品有《剥皮哨所上的硬汉》、《广西留守儿童的快乐一天》、《厨师老王的快乐一天》等。
        出版动态。目前,中国图书出版界出现了“图说史大出风头,口述史一枝独秀”的新格局,各出版社以发行“口述历史”类书刊为时尚。因此,出版动态也同样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2) 共同采集新的口述史料
        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地方志口述史料库,采集新的口述史料是必由之路。地方志资料机构应善于借力,充分整合各系统( 部门) 、各学科、各传媒以及民间团队等各方优势,分别与之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或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协作。就各系统( 部门) 而言,我国地方政府部门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带有组织网络形式,各系统(部门) 及社团组织产生的地方文献源也依附于此网络之下,因此,地方志资料机构可以根据官方和民间组织形式,建立包括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组织及民间团体的地方文献源网络体系,通过此体系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采集相关口述史料。地方志资料机构可利用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系统,与之共同采访相关的领导人物、精英人物,重大事件中的相关人物。就各学科而言,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拥有学术功底深厚的专家团队,拥有众多相关调查和研究成果等,这些专家团队和研究成果可在各选题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包括上文提及的访谈对象的选择与约谈、资料的准备、访谈方式的确定等各环节,这是访谈得以深入的重要保证。地方志资料机构可采取适当选聘专家、项目承包等方式,充分利用相关的专家团队以及调查研究成果。
        就各传媒而言,相关传媒主要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这些传媒在面对面小型访谈和面向社会征集等方式上具有强大的优势。其中,面对面小型访谈的个体针对性与深入性较强; 面向社会征集,则具有涉及面广、普遍性强、传递便捷等主要特点。地方志资料机构可分别与各大媒体合作,开展面对面小型访谈,对相关专题进行深度挖掘; 或全面与各大媒体联手,设置各种纪实声像、影像专栏,由不同的公众群体真实而自由地展示自己曾经或当下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细节,如设置《我的高考》、《我与汽车》、《我与房子》、《我与互联网》、《广西人的一天》等专栏。甚至同时采用两种方式,使二者优势结合。就民间团队而言,民间团队历史责任感相对更强,人员能力强,经验丰富,但往往缺少资金,如崔永元团队。而地方志机构人员不足,且缺少经验的积累,但可通过选题的立项,向财政部门申请足额的项目经费。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地方志机构可与民间团队进行互补性协作。
(三) 地方志口述史料的立体开发利用
        各种地方志口述史料,包括访谈的录音或录像带、文字记录整理资料,均应备份并储存于地方志口述史料库。这些口述史料通过定期信息发布,并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口述历史资料后,可用于志书编纂、地情书开发、广播或专题纪录片制作、博物馆展览、戏剧表演以及其他公开展示。信息发布。地方志资料机构应定期发布口述资料库的最新资料动态,包括网络数字形式( 通
过传统文献形式和各级地情网及其他传媒等) ,向地方志系统的人员及社会公众发布。
        志书利用。可精选口述片断载入,丰富正文记述的细节; 精选口述事件载入,补充正文记述的情况; 精选典型的个体口述资料,与综合记述相互印证; 篇幅较长、比较宏观的口述史料收入全书附录,使志书血肉丰满。 如第二轮《广西通志·教育志》,可精选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各大板块相关的口述历史片段载入正文; 精选与恢复高考、希望工程、教育改革、高校扩招等重要事件和其中重要人物相关的口述历史资料载入正文; 精选与上述内容相关的典型个案,作为小附或全书附录。专题纪录片制作。专题纪录片可凸显历史画面的原生态魅力。以《我的抗战》中的老兵为例,抗战老兵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人很难通过文字或其他形式留下关于历史记忆的真实记载,再加上政治环境的缘故,非共产党领导的军人在很长的时间里刻意回避这一段经历。如今,这些抗战老兵已经风烛残年,对他们的访问极可能就是一次终极的访问,其蕴含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会写,但会说,可以说出自身的经历和历史的真实。而且他们多半是从一个士兵和下级军官的角度去讲述抗战。因此,口述相比文字是真正原生态。地方志资料机构应尽量开发口述资料库的资源,制作相关的专题纪录片。
        地情书开发。可用足、用透地方志口述史料库的资料,编纂与纪录片同名地情书,突破志书、纪录片的体例、篇幅、表现力等限制,还原编辑、编导们遗憾割舍的精彩内容。与纪录片相比,同名地情书既可呈现纪录片的原貌,同时逾越电视表现“不可为”的边界,在电视初编的大量资料基础上,做出颇有历史深度的延伸。博物馆展览。各种图片、影像、实物等口述历史原件资料可在方志博物馆、史志博物馆及相关博物馆中保存并展出,尤其是方志博物馆或史志博物馆。二者主要由地方志机构建立,馆藏展品以历代志书、地情书为主,其他展品则相对较少,品种相对较为单一。各种口述历史资料的补充,可进一步丰富博物馆所展示的内容。
四、结语
        地方志作为一地地情的权威载体,其资源来源除了档案资料、其他文献资料以外,理应把不同人物的时代记忆纳入其视野,以达成全面、系统、鲜活地反映整体社会历史变迁的目的。而地方志口述史料库的构建即是对各种人物时代记忆工程的汇总、保存和利用。尽管构建地方志口述史料库工程浩大,地方志工作者责无旁贷。

        (来源:《广西地方志》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