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口述经验

潘玉民:认识与行动——再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

        2009 年我应《图书情报研究》杂志之邀,写了《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探略》一文。[1]该篇文章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与研究的现状出发, 论述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定位与意义。鉴于目前档案界对将口述历史档案作为档案资源的重要构成来加以建设,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分歧和争论,我认为有必要从认识与行动的向度来进一步论证, 以期推进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对口述历史档案的认识
         口述历史档案,目前档案界多称作“口述档案”,该概念是由于口述历史的出现而产生的新术语。众所周知, 作为科学诠释的口述历史起源于外国。20世纪40 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口述历史研究室。20 世纪60—70 年代,加拿大和英国开始兴起口述历史的学理研究和项目访谈。20世纪80—90 年代以后,口述历史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开展。现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都设有全国性口述历史组织, 开展各类口述历史的访谈活动。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口述历史传入我国,其影响“必将引起历史观念和历史写作方法的革命”,[2]历史学对口述历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自此方兴未艾。几乎与此同时,口述历史档案也开始进入了档案界的视野,1982 年编印的《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报告集》,收录了肯尼亚国家档案馆馆长卡哥姆贝的专题报告《口述史与档案》,虽然报告中没有对口述档案概念做出科学诠释, 但以本国为例证论及口述档案的范围、形成、价值、功能、收集、利用,却使档案界耳目一新。1986 年出版的《第十届国际档案大会报告集》, 收录新加坡谭莉莉的《档案馆职能的扩大———关于口述史料的管理问题》报告。报告中根据1978 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在马来西亚举办口述史座谈会精神,回答了口述资料的含义、制作主体、征集,以及赞成和反对档案馆参与口述史料计划的论点。
         1990 年出版的《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报告集》,收录塞内加尔的萨利乌·姆贝伊的《口述档案》报告。该报告基于世界各国“还远未找到一个统一的方案来管理和利用口述档案”的现状,较系统地阐述了口述档案的定义、收集、鉴定、编目与著录、查找工具、保护、作用、局限等问题,希望会后“口述档案能够在当代档案学理论中获得应有的地位”。[3]国际上对口述历史档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档案界对口述历史档案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20 世纪80 年代中叶档案期刊上已发表关于口述历史档案方面的论文。进入90 年代以来,口述历史档案的研究日益为档案界所关注,逐渐形成热点。查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用关键词“口述档案”检索,获得相关文献228 篇。综观口述历史档案的研究文献,有些问题已达成共识,如口述历史档案的价值、意义等;有些问题尚存在分歧,如口述历史档案的定位、性质等。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 档案界比较纠结的主要问题:一是口述历史档案是不是档案;二是口述历史档案与口述历史相互间如何区别。对于口述历史档案是不是档案的问题,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口述历史档案只是当事人事后的记录,它不具有档案的原始性,因此不能成其为档案。什么是口述历史档案?根据《档案术语词典》解释: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关于口述历史档案的原始性问题。我国档案学者王景高从社会记忆维度阐述了口述历史档案的原始性, 他认为,“档案从它的起源和本质讲,乃是一种社会记忆工具,书面档案和口述档案的本质都是社会记忆,它们都具有原始性。”[4]这里我们再从口述历史档案形成过程来考察。口述历史档案的形成是一定主体有目的地对当事人进行采访的结果,口述历史档案内容反映的均是当事人的亲历、亲见和亲闻,应该具有原始性。另外,访谈过程也表现为原始性, 口述历史档案记录的是采访者提问与受访者的回忆,它是当时当地而形成,并非事后的补救。
        或许有人要问, 口述历史档案受限于当事人的记忆,有的不够准确或不十分完整,这些局限性的存在,口述历史档案还能成其为档案吗?这涉及到对档案真实性的理解问题。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这是就档案整体而言,说明它较比其他文献更真实可靠。对某一份具体档案来说,并非如此。由于档案形成者的认识、地位、立场、观测角度等诸因素的制约,使档案内容的记载与历史真实存在一定的距离, 有的甚至与历史真实大相径庭,在我们所存藏的档案中,这种现象并非为个案。由此可见,内容真实性问题还不能作为衡量口述历史档案是否成为档案的唯一标尺。
        口述历史档案虽然是在口述历史基础上延展而来,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表现为明显的区别。在历史学界, 口述史料和口述史属于二个层面的基本理论。所谓口述史料,“是从史料学的角度,特指史料留存的一个种类;口述历史,是从历史学的角度,特指表述历史的一个方式。”[5]“口述历史是研究者基于对受访者的访谈口述史料,并结合文献资料,经过一定稽核的史实记录, 对其生平或某一相关事件进行研究,是对口述史料的加工、整理和提升,而不是访谈史料的复原。”[6]李向平等在《口述史研究方法》一书中,将口述历史档案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原始资源档案,包括最原始的访谈记录,如录音记录、观察记录、文献资料等;二是分析档案,指经过编码和分析的原始资料;三是工作档案,包括研究计划、反映以往研究状况的文献资料, 研究进程的记录以及研究者和研究参与者对实地研究的反思。[7]
以上口述史学者关于对口述史料和口述历史的区分, 为我们厘清口述历史档案与口述历史提供了借鉴的思路。根据已有的研究经验,口述历史档案与口述历史是口述史研究中两个不同的阶段, 它们形成的成果各异且关联密切。口述访谈阶段形成的是口述历史档案,口述历史研究阶段形成口述史专著。
        由于受口述史研究的影响, 加之我国口述历史档案建设新近起步,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际操作,口述历史档案与口述历史常常混为一谈, 两者相互间的区别没有得到严格梳理。实际上,现在所说的口述历史档案主要是指口述史学中口述史料那一部分,也就是在做口述历史访谈过程中产生形成的档案,表现形式是那些访谈中的录像、录音及文字记录。从口述历史研究程序上看,口述历史档案在先,口述历史在后。口述历史档案的形成是整个口述历史研究的前期阶段,其目的在于为口述历史研究提供依据,打下基础。
        有鉴于此,我认为应将现在通行的“口述档案”这个术语修正为“口述历史档案”,这样既能准确地反映口述历史档案的形成及范围,名实相符;也符合学术规范,科学而又直观,使人容易理解和把握,不至于产生歧义。
二、档案界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行动
        档案馆是否应当开展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的建设,档案界有反对意见。认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已经超越了档案工作的边界, 档案馆搞口述历史档案是“越俎代庖”。[8]对此,社会上也有支持的呼声。如南京大学情报学者沈固朝在1995 年就曾撰文指出“档案工作要重视口述资料的搜集” [9]著名作家程乃珊也极力呼吁“档案馆不要忽视口述历史”。[10]
        尽管档案界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但是,许多档案馆在学习借鉴国外口述历史档案和国内历史学界做口述史经验的基础上,已经迈出了行动的步伐。相对于历史学界、社会其他各界做口述历史而言,档案界虽说起步稍晚,但发展较快。据不完全调查,我国有许多档案馆先后启动了口述历史档案项目,抢救性地建设具有典型性、特色性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举其要者如下:2010 年,国家档案局批准将云南省作为开展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试点地区。并与新加坡国家档案馆联合举办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培训班, 正式启动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项目。2007 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和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联合开展“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项目”,截至2010 年,已完成一期工程,对207 位老人进行1949.5 个小时访谈。成果“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丛书”前4 卷,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2011—2015 实施二期工程, 计划完成100 位一对一访谈,十个左右的实验性访谈文本,8 本口述历史丛书。省、市、县区级档案馆也开始了口述历史档案的行动。如广东省档案馆先后启动的抗战口述历史、知青口述历史、广东改革开放口述史、纪念抗美援朝60 周年口述史项目。安徽省档案馆、山东省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等, 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口述历史档案工作。市级档案馆方面,如青岛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大连市档案馆、蚌埠市档案馆、石狮市档案馆、福州市档案馆等都开展了口述历史档案的资源建设。常熟市档案馆采集“日军暴行在常熟”的口述历史档案119 篇,从中选出89 篇结集,名为《警钟长鸣———侵华日军常熟暴行口述档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年出版。县区级档案馆方面,北京市海淀区档案馆抢救整理日军侵华时期曾被掳往日本从事苦役现居住海淀区劳工幸存者的口述历史档案,编辑专题片在电视台播出,制作了《不容忘却的历史》的网上展览。北京市西城区档案馆采访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形成口述档案,记录他们童年、青年时期以及鲜为人知的往事。沈阳市铁西区档案馆建立口述历史档案,记录铁西百年工业文明。天津泰达档案馆启动 “开拓者之声———开发区口述档案征集之旅”。宁波海曙区档案局把带有地方特色的革命歌谣制作成口述历史档案。
        有些高校档案馆,如上海交大档案馆、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广西师范大学档案馆等启动“口述校史” 和“学校记忆”工程,开展校友口述史料访谈。北京军区档案馆以“展开历史画卷、回忆红色征程”为主题开展口述档案的征集。沈阳军区档案馆有针对性地建立解放战争口述档案库, 永久保存珍贵的“活历史”。《中国档案报》、《浙江档案》、《档案与建设》、《档案春秋》等档案专业报刊,常设口述历史栏目,发表口述历史档案的文章。从以上对档案界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行动的宏观梳理中,不难看出其所呈现出的明显特点。一是开展的不够普遍及平衡,省级档案馆较少,市县级档案馆居多;二是缺少长远规划,系统性不足。多数档案馆采集口述历史档案仅是为配合某项重大纪念活动的临时性行为;三是运作方式多元。有的是档案馆独立运作, 有的是档案馆与其他研究部门或新闻单位合作;四是成果状态多样。有的编辑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有的编辑图书出版,有的用于主题展览,有的仅作为档案收藏。总之,我国档案界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从整体上还处于分散采集的自发阶段,远未达到理性自觉的程度。
三、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路径选择
        整体推进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是全新的任务,它不同于传统的档案资源建设模式。不仅需要理顺档案管理体制内部关系, 也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大资源观”的新理念为指导,突破习惯思维的桎梏,遵循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自身规律,实施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科学处理内外部诸种关系,达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和原有档案资源建设的有机社会已有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 三是社会层面上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整合建设。
        第一,档案馆口述历史档案的制作及形成。有重点地确定方向,通过规范的程序,如口述历史档案项目的选题、制定计划、开展访谈、口述历史档案保存等步骤,或记录,或拍摄而产生形成个体口述历史档案。这种直接采集口述历史档案的方式是当前档案馆多采用的路径。目前,由于国家层面上没有出台相关操作标准,实践中须借鉴口述历史的经验。
        第二,档案馆对社会已形成的口述历史档案进行收集。档案收集是档案馆的强项,但从社会上已做口述历史的单位和个人收集其口述历史档案,与以往档案收集不同,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指令性的,而是需要采取协商沟通的方法。我国目前做口述史的范围较广,口述历史档案也分散保存在诸多方面。有历史学者,有作家,有研究机构,社会团体,也有新闻媒体。如著名电视主持人崔永元从2002年开始策划制作“口述历史”项目。出版界出版了一批口述史著作,中国社科院出版有《口述历史》专刊。面对如此分散的口述历史档案,档案馆需要畅通收集渠道,将口述历史档案实体或信息集中保存,以便于其长久传承和社会广泛利用。
        第三,档案馆对社会各界已形成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予以整合。如上所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分散的状况, 不利于充分实现口述历史档案的价值。为此,需要对全社会口述历史档案资源进行整合,统筹规划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的布局, 使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配置优化的资源体系。这样,既能发挥口述档案资源的整体优势, 也能使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共享,从而满足全社会的利用需求。具体策略为:一是建立口述历史档案组织。国家和地方档案馆分别设置口述历史档案中心, 负责组织协调口述历史档案工作的开展;二是形成交流互动机制。加强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与史学界之间的交流互动和信息传递,解决采访群体交叉、定位不清等问题,确保口述历史档案的质量;三是加强资源的结合与统一,促进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体系各个向度、各个层面的协调发展。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个体口述历史档案的制作及形成;二是对数字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口述历史档案数字化及口述历史档案数据库建设, 搭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 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社会共享。
        大力推进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 不论是对抢救和传承人类社会记忆与文化遗产, 还是完善档案资源体系结构,都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当然,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之事, 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才能显现其社会效益。无论如何,为了国家和社会不再失忆,这是当代档案工作必须担当且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潘玉民,吕芳.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探略[J].图书情报研究,2010(1):51-54.
[2] 陈墨. 口述历史将引发历史研究方式革命[N].光明日报,2011-05-25(2).
[3] 萨利乌·姆贝伊.口述档案.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报告集[M].北京:档案出版社出版1990:68.
[4]王景高.口述历史与口述档案[J].档案学研究,2008(2):3-9.
[5]周国新.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98.
[6] 王洪波. 口述历史能否给予“历史的真实”[EB/OL]. [2009-08-07].http://www.gmw.cn/01ds/2008-08/20/content_825879.htm.
[7]李向平,魏杨波.口述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64-165.
[8]糜栋炜.国家综合档案馆何必越俎代庖———探讨从事口述历史的合理性[J]. 北京档案,2007(2):20-21.
[9]沈固朝.档案工作要重视口述资料的搜集[J].档案学通讯,1995(6):24-26.
[10]上海市档案局.新时期公共档案馆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6.

       (来源:《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