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口述经验

李乃冰:口述历史———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新探索

1 口述历史简述
        口述历史, 即口头历史, 就是将储存在当事人或知情人记忆中的各个时期、各个历史事件、自己或他人的各种经历, 用口头表达的方式, 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等手段, 经过整理形成文字或录音、录像等新的资料。
        正式的口述历史、访谈的录音或录像带会经过制作抄本、摘要、列出索引这些程序后, 储存在图书馆或档案馆。这些访谈纪录可用于研究、摘节出版、广播或制作录像纪录片、博物馆展览、戏剧表演以及其它公开展示。一般人也可以从事口述历史访谈, 由访谈者与受访者以录音访谈的简单形式, 记录口传记忆,成为一种历史研究的资料, 重现人们昔日的生活片段。
2 口述历史的价值
2.1 史料价值
        口述历史资料与传统史学所习用的文献档案、传记日记、笔记杂考、方志家谱、报刊杂志等资料相比,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它在记录历史和史学研究中的作用, 是其它史料所不能替代的。口述历史把历史叙述权扩展, 把历史自上而下的叙述方法改变, 转移了历史研究的重心, 为社会经济史开拓出新的探索空间,对曾被忽略的阶层及社群加以重新认识。
2.2 大众价值
        口述史使千百万的普通民众得以有机会参与历史的创作。他们的参与使我们看到, 民众是如何观察和审视历史的, 历史的画面将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口述史虽然只是一种方法, 它的兴起却足以给历史提供更加多元的视角、更加宽广的空间。口述史的实践使学术和民众相通, 学者和百姓交流, 而这正是一个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2.3 学术价值
        口述历史不是一般的访谈, 它是经过双方精心准备的关于某一维度历史的原创性记录。许多参与了重大历史事件的人物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将历史记录下来, 这时候, 如果有人将他们口述的历史记录下来,那就可以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通过口述方法, 常常可以发现并矫正文献记载的缺失。口述的历史往往比一般的文献更接近生活, 更生动, 更丰富, 更加多元化。
3 图书馆开发口述历史资源的意义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 要满足研究学者的需要,仅提供常规信息资源已经不够, 还应该从书刊等现有资源以外寻求新的史料。口述历史是通过受访者回忆所获得的信息, 通常都是难以在官方文献中寻获的珍贵资料, 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口述历史可以发现那些被以往记载忽略或歪曲了的史实, 从而能给读者提供更多的了解历史的视角, 能给学者们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料, 它可以补史料, 可以证史。同时, 口述历史以其表现形式的灵活性和叙事的具体生动而具有吸引读者的独特魅力, 是促使馆藏多元化, 形成馆藏特色的极好资源, 其价值与书刊等其他馆藏相比各有千秋。
        因此, 口述历史资源是图书馆亟待拓展的新领域。口述历史也有局限性, 由于是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之上, 难以确保准确, 所以它的可靠性常常受到人民的质疑。但这种局限并不影响口述历史资源对于图书馆的意义。
4 图书馆口述历史资源开发工作的开展
4.1 口述历史工作前期准备
4.1.1 理论与方法的学习
         在开展口述历史工作前, 应了解现代口述历史的发展和取得的成果, 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为提升所有口述历史工作者的自我认知和专业水准, 发布了一些基本原则、标准和指导手册, 并可在其网站上下载。已陆续出版的相关理论著作也可供我们学习和参考。
4.1.2 议题与计划的确定
         口述历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增补既有的档案资料,通过访谈的方式取得资料来填补文字史料的空隙, 所以应当收集其他地方无法提供的资料, 而不是收集那些人人皆知的东西。因此确定要建立的资料类型和目标, 是口述历史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目标的意义和所搜集的口述资料的质量是评判口述历史的标准。
4.1.3 人员的挑选与培训
         每个口述历史计划都需要有一位项目的负责人或一个工作小组, 来负责整个计划的事前研究、制作执行、事后的编纂工作以及各种协调工作。在访谈工作开始前, 所有成员都必须对该计划的目标、范围、构架、内容有清楚的认识。要由资深的口述历史工作者对工作小组的成员进行系统的口述历史工作技巧培训。在访谈工作过程中要召开项目研讨会, 让成员有机会切磋经验和交流访谈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2 口述历史工作的中期采访
         正式的采访通常是按既定计划和设问提纲进行,但有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变通。采访者要充分运用各种采访技巧, 以期从被访者口中获得更多的真实资料,但必须自始至终尊重被访者的人格和隐私。在采访过程中, 采访者既要保持观点的中立, 又要适当地引导。
         因时间久远, 受访者记忆有时会出现偏差, 此时, 访问人需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 进行巧妙的提问, 使访问资料得以补充和完善, 以提高口述历史的价值。在访谈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调节好受访者的心理:大部分的受访者面对录音器材特别是录影器材时容易心神紧张, 会影响表达、记忆, 使口述历史的质量受到影响, 因此舒缓他们内心的紧张, 保持访谈过程始终在一种轻松气氛中尤为重要。做好引导工作:在访谈过程中我们要起的作用是引导, 而不是指导, 在中间当桥梁, 作好连接工作, 通过一些基本的提示, 使访谈能顺利进行下去。开始时要先以一般性题目开场暖身, 以便营造气氛, 先做好历史背景的铺陈, 随后再深入地问些比较特殊、敏感的问题。访谈次数、时间、行程要保持一定的弹性:访谈者和受访者都需要一段时间来建立彼此之间的亲切感觉, 这样才会提出一些敏感甚至是难以启齿的问题, 受访者也会在一定信任度的激励下, 避免不诚实或歪曲的告白而直言不讳。往往这些问题对于完成一个成功的口述历史个案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通过一次访谈后, 我们会发现访谈中总是有缺漏的和没有弄清楚的问题, 或者通过访谈我们又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新方向、新问题, 这些问题, 都有必要通过再次的访谈来完善口述历史。
4.3 口述历史的后期整理
         口述历史访谈前的准备与访问过程固然重要, 但访问后的整理工作也不容忽视。如果做得不好, 将影响最终的成果。对采访到的口述历史, 需要与其他文献信息一样进行专业的整理, 才能成为读者使用的合法资源, 具体包括音像资料的格式转换、著录、标引、制作索引等。首次应审核口述史料, 对于每次采集到的史料, 都要首先仔细阅览笔录内容, 复听、复看录
音带、录像带等资料, 对于其中不清楚或含糊的地方要重复采访或扩大访谈范围。
         在整理材料时还应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征求受访者的意见, 对于已整理的史料要请受访者过目, 确定是否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尽量尊重口述者的意图和表述。并要判断其中是否有属于个人隐私的内容, 哪些内容可公开, 哪些内容还需要保密, 都要有正式的公函征得口述者的授权。
         如何对史料进行有效的保存也是图书馆需要考虑的问题。根据访谈方式及内容的价值, 来确定是否保存访谈时的录音带、录像带、笔录文件等原始资料,并决定录音、录像资料是否需要整理成文字材料。要尽量遵循保持口述史料内容的原貌这一原则。图书馆收藏史料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对于搜集的口述史料,同样应严格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文献主题标引规则》等工具参考书, 对录音带、录像带、文字记录等按照记录载体的不同, 进行分类、标引等编目工作, 编制目录、索引、文摘, 尽可能为读者提供口述者、分类号、主题词等多途径的、详细的检索点。随着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电子化趋势, 口述史料的数字化建设也势在必行。对采集的音像资料可通过相应的转换软件直接从录音录像设备上以相应的影音文件格式转存到计算机上。而对于在无电子设备情况下访谈的笔录文字材料, 可扫描成图片文件格式或经过整理后直接录入为文本文件, 为口述史料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口述历史资源采集开发工作已经成为图书馆收集关于过去信息的一条有效而重要的渠道。不管是由图书馆自行开展口述历史项目, 还是接受各种专业机构的捐赠, 口述历史已经向公众展示了其独特之处和视角, 因为它直接来自于个人的口述回忆, 是当事人重新创造和赋予意义的积极过程。也正是由于此,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档案与其他文献载体的相互补充, 为读者用户提供了关于过去更加多元化而又非常生动的历史画面。


参考文献
1 陈俊华. “ 创造史料” 的图书馆———口述历史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 2007 (5)
2 王天红.口述历史:国家图书馆关注的新领域.图书与情报,2006 (5)
3 陈俊华.口述历史———图书馆史研究的新途径.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7 (4)
4 郑松辉.口述历史及其在现代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6 (1)
5 刘晓莉.口述历史与地方文献工作刍议.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 (5)
6 马晓晖.口述历史与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 (8)
7 金文坚.口述历史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意义及实践.图书馆论坛, 2006 (8)
8 陈俊华. 图书馆开发口述历史资源探索.图书情报工作, 2006(6)
9 刘晓莉.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意义及其方法.图书馆论坛, 2005 (8)
10 刘晓莉.我国图书馆建设口述历史数据库之探讨.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6 (2)

         (来源:《图书馆学研究》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