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雁斌:重现与印证历史的历史学 ———口述历史学的客观性质管窥
从口述历史研究的角度看, 本文讨论的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而又无可回避的学术问题。由于这一论题牵涉面较广, 因此在历史科学内部似乎具有普遍意义。饶有趣味的是, 上述论题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争议最大、悬而未决的难题。19 世纪上半叶, 历史学从传统的人文科学内部分离出来, 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专业领域。在历史学界, 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这一争论竟持续了数百年之久。时至今日, 这场争论仍在继续。
在口述历史学乃至现代历史科学的发展进程中, 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必须对上述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在现代人文科学林林总总的学科当中, 口述历史学及其他历史学科无疑是较为独特的学科, 它们反映的是历史学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独特的理性认识, 换言之, 反映的是历史学家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所建构起来的一种主观的表述体系。那么, 历史学研究(包括口述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又如何体现呢?
其实, 这一问题的答案既是复杂的, 也是简单的。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历史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含义应当是明确的), 是以客观历史进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因此, 它只能对客观历史进行评价和选择。毋庸置疑, 客观性是口述历史学的基本属性之一, 它驱动着历史研究之船驶向真理的彼岸, 尽管其路途是无穷无尽的。其原因在于,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 全方位地复原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言而喻, 尽可能真实地重现、复制、折射和印证历史, 无限地去接近客观历史并给予恰当的解释, 就成为口述史学家和其他历史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由此可见, 口述历史学界某些学者否定历史研究客观性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口述历史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表明, 尊重客观历史事实是口述史学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例如, 从A.内文斯到P.汤普森, 几乎所有著名的口述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强调口述历史研究的客观性。而从另一方面来看, 重现和印证历史也是口述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之一。
一
众所周知, 口述历史是历史学最古老的形式,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民间传说和口头传说。犹如这一最古老的形式, 史学研究的客观性问题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学术问题, 它几乎贯穿于现代历史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在19 世纪中后期, 当时的著名历史学家, 从德国的兰克到英国的阿克顿, 从英国的G.克拉克到法国的V.朗洛瓦和C.塞纽博斯, 几乎无一例外地坚持认为, 史学研究的本质就在于确定历史事实, 或不带偏见地证实和验证历史事实。事实本身就能说明一切, 无需作任何解释。按照这些历史学家的标准, 历史学的科学价值就在于尊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 也就是著名客观主义史学家兰克所说的“照录历史” 。正是在这种学术观点的基础上, 荷兰历史学家J.赫伊津哈认为, 任何史学研究都是叙述性的。它的本质在于, 它既不论证, 也不提出法则, 而只是叙述历史。
“客观主义史学”是后人对上述学派的称谓,其实, 这种“客观主义”史学并不客观。其原因在于, 历史学研究如无恰当的解读, 如无宏观研究,如无成熟的理论框架, 就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特定的历史事实。今天看来, 这种叙事=客观的简单等式显然失之于偏颇, 然而, 它却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口述历史研究乃至整个历史学研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性质。
与此相关的是, 当代史料学深受德国兰克学派客观主义史学的影响, 认为史料是历史研究的惟一对象, 因而对历史学的宏观研究不屑一顾, 这一点与口述历史学的目的大相径庭。除此之外,兰克学派所指认的“ 史料” , 指的是日积月累的文字史料和实物资料, 这也与口述史料有着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 当代史料学的缺憾和不足正是影响其“客观性”的致命弱点。
在口述历史研究的发展进程中, 自传模式问题所引发的争论引人注目。然而, 尽管自传模式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但其客观性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口述史学家A.汤姆森认为, 再现历史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采用个人回忆的方式, 个人回忆是个人生活经历真实和客观的凭据。1996年, 瑞典民俗学家比尔吉塔·斯温森也专门著文谈及自传问题。他说:“传记就是描述人生。在现代社会中, 传记已取得了一种规范性的力量。人的一生已成为一个实验性的领域, 人们写传记来为自己或他人描述这一领域。然而, 传记的构筑不仅要主观化, 而且要客观化。……个人身外存在着一部人生历史, 无论你积极投入与否, 你的传记都会被写成。”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尽管存在着种种非议, 但自传模式的客观性已被众多的历史学家所接受, 这显然是不争的事实。
二
口述历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表现为研究历史的主动性较强。口述史学家并没有被动地拘泥于有限的文字史料和实物资料, 而是积极主动地发掘“标新立异”的口述史料, 如此一来, 口述史学家便建构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模式。口述历史学的这一特征贯穿于口述凭证和口述史料搜集的全过程。西方口述史学家认为, 研究者应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 通过访谈等多种形式, 从当事人身上直接搜取口述凭证。从当事人的角度说, 由于他们大多是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 对许多事件有着亲身的经历和感受, 因此, 他们所叙述的历史事件至少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或者可以肯定地说, 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口述史学家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调查研究和取证工作的, 因此, 他们在访谈过程中以及在记录历史资料时会尽量保持观察者的客观立场。与此同时, 在口述史料的搜集过程中, 口述史学家也不会提出新的凭证, 这样, 口述史料的搜集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毋庸置疑, 口述研究的主动性是历史学研究的“亮点”之一, 它既体现了史学研究的未来取向,又是历史学研究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依笔者之见, 这种主动性还有更深刻的涵义, 那就是从宏观上来把握历史研究的客观性, 并以此来检验口述研究的客观性。任何历史事件都不可能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因此, 口述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也不应当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毋宁说, 历史的客观性就蕴涵于历史环境之中, 在这里, 不恰当的解释似乎都是多余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说, 历史无法完全复原, 无法像一面镜子那样完整地投射出历史画面。历史学本身往往就是一种解读方式,表现为现代人对过去的解读, 因而具有相对客观的一面。口述研究的主动性一方面推动着历史研究之船驶向真理的彼岸, 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各个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
西方口述史学家指出, 解释历史绝不能随心所欲, 历史学家应当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和研究特定的历史问题, 只有这样, 其研究成果才能客观地反映历史事实。通过阅读大量的口述史料我们不难发现, 与许多文献史料不同, 口述史料一方面能够较为客观地重现当时的历史画面(如第二次世界大战), 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人们当时的心态。因此, 在口述史研究过程中, 历史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点已得到大多数西方口述史学家的普遍认同。值得一提的是, 愈益注重和强调历史意识, 这一现象目前已成为近年来口述历史研究领域引人注目的发展动向。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文章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