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弘:从交互记忆系统视角看族群口述档案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抢救和保护正在逐渐老化、损毁甚至消失的人类记录,具有对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意义。台湾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王明珂认为社会记忆以两种方式整理和流传: 一是保留在档案部门的静态的、绝对的社会记忆;二是被人们传述的动态的、相对的社会记忆。族群口述档案属于后者,是族群中被族群成员传述的动态的、相对的族群记忆。族群口述档案是指有准备、有计划地对族群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采访,对这些族群成员亲自参与或耳闻目睹的经历进行录音或者手记从而形成原始资料。它是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的、原始性的记录,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长期积累沉淀的成果。我国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很多记忆都是靠口头传述的方式世代流传,而没有形成正式的文字记载。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有的甚至濒临灭失,而族群口述档案对族群文化传承有重要的文化凭证作用、文化媒介作用和文化教育作用,它充分反映了族群文化的精髓,是族群发展的精神向导。第一,口述档案可以拯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第二,口述档案可以填补历史空白,为“正史”或典籍史作补充、补足与拾遗。第三,口述档案可以改善和充实档案馆馆藏,更好地发挥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因此,建立完善的族群口述档案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族群口述档案的有效管理能够支持族群对族群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促进族群核心文化的构建。族群口述档案作为族群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它的归档选题、整理和应用都是档案管理者必须肩负起的职责。因此,档案管理者必须针对族群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进行族群口述档案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探索和设计,使族群口述档案的管理按照这一知识管理系统运行,这为未来族群口述档案管理提供方向与目标。交互记忆系统是一种知识管理系统,研究者一直关注的就是团队的交互记忆系统,本文将交互记忆系统引入到族群口述档案的管理中来,目的是试图以交互记忆系统为依托,利用其中的系统管理理念提高族群口述档案的选题采集、整理保存以及共享利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绩效。
2 族群口述档案管理系统与交互记忆系统关系机理分析
交互记忆系统的提出基于外援记忆(external memory),Wegner 观察到,群体中的个人相互依赖记忆某些信息,从而使得每个人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容量极大地增加。Wegner 提出的交互记忆(transactive memory,TM)概念,是指对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检索及交流活动的共享的认知劳动分工,它通常是在亲密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Wegner 以目录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为隐喻,指出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和维护由目录更新(directory updating)、信息分配(information allocation)和检索协调(retrieval coordination)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组成。
如图1 所示,交互记忆系统与族群口述档案管理系统的三个阶段一一对应。第一,族群口述档案归档选题阶段,目录更新指导族群口述档案管理者如何了解族群成员所专长的记忆领域,通过“选题意义”和“与受访者沟通的可能性”两个评价标准判断是否可以进行族群口述档案选题和采集。第二,族群口述档案整理阶段,信息分配要求族群口述档案管理者如何对采集到的族群口述档案进行真实性印证,以及在保存过程中注重“元记忆”保存。第三,族群口述档案利用阶段,当族群成员的相关族群记忆信息有限时,检索协调指导族群成员如何求助于族群口述档案,检索特定的信息从而利用相关族群记忆信息。
族群交互记忆系统与族群口述档案管理系统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应用交互记忆系统提高族群口述档案管理绩效。交互记忆系统是族群口述档案管理者与族群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彼此依赖的,合作分工系统。交互记忆系统是在档案管理者与族群成员交往中产生并发展的,要求族群口述档案管理者必须置身于族群之中,通过增进与这些族群成员的了解和沟通来提高对族群口述档案的信息处理能力。沟通是交往的重要桥梁,正是沟通使两个或更多的大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转时,族群口述档案管理工作才可能科学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丰富族群口述档案促进族群交互记忆系统发展。族群口述档案的不断丰富和分享是族群交互记忆系统持续发展的动力。族群口述档案管理者在与族群成员的交互记忆系统中,不仅应该扮演“归档选题者”和“保护者”的角色,更应该扮演促进族群口述档案利用的“协调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只有族群口述档案被分享、利用,族群才更可能持久地从自身口述档案系统中获益,所以只有族群认同感增强,族群交互记忆系统才会得到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使得交互记忆系统特别适合解释族群成员如何能够实现其成员的族群口述档案价值最大化。
3 利用交互记忆系统完善族群口述档案管理三个环节
3.1 族群口述档案选题采集要“普查”与“选题”相结合
族群口述档案是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但是迫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族群档案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口述历史”都归档为族群口述档案,这就要求族群口述档案管理者采取目录更新的方法,只需要了解相关族群成员所专长的记忆领域,但不用具体了解每个族群成员记忆领域所包含的确切信息,从而高效完成族群口述档案归档选题普查工作。具有归档价值的选题主要有以下五类:
第一,族群历史选题,反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的族群口述档案选题;第二,族群民俗选题,反映少数民族节日、婚丧嫁娶仪式等风俗习惯的族群口述档案选题;第三,族群宗教选题,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宗教仪式等有关的各种丰富的族群口述档案选题;第四,族群文艺选题,与少数民族歌舞、诗词以及谚语格言等相关的族群口述档案选题;第五,族群伦理选题,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系统的伦理和道德规范等族群口述档案选题。由此可见,少数民族经过长期历史积累沉淀,具有族群口述档案归档价值的选题浩如烟海,如何选题采集归档,交互记忆系统目录更新要求族群口述档案管理者做好“选题意义”和“与受访者沟通的可能性”的评价。首先,族群口述档案不是从过去保留下来让档案学家管理的实物,它根植于族群成员的记忆之中,这些具有重大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内容并非众所周知,并无详尽的文字资料记载,这才具有族群口述档案归档的意义。口述档案的获得是一个需要通过回顾和挖掘记忆的创造过程,因此,族群口述档案管理者必须深入到族群当中,才能与具有重要价值记忆的族群成员在族群层面上达成有关族群成员专长记忆领域的共识。
其次,在归档选题阶段,族群口述档案管理者与受访者进行良好沟通至关重要。在族群口述档案管理者与族群成员的交流中,当档案管理者了解到其他族群成员的专长记忆时,获取和编码与专长相关信息的责任就会通过内隐或外显的方式传递给档案管理者,此时交互记忆就产生了。交互记忆系统可以使档案管理者了解“谁知道什么”,从而增加族群口述档案的存量。交互记忆系统要求档案管理者必须与族群成员长期沟通或者合作,只有这样族群口述档案管理者才能与族群成员之间形成交互记忆系统,了解每个成员具备哪些方面的族群记忆,并了解族群中其他成员的专长记忆领域。只有基于对族群成员的族群记忆专长的了解,档案管理者才能做好基础族群口述档案的建档工作。综上,在族群口述档案归档选题阶段,口述档案管理者要借助于交互记忆系统的目录更新才能有效地完成族群口述档案的选题采集工作。
3.2 族群口述档案整理保存要“信息互证”和“元记忆”保存
经过选题采集收集到的族群口述档案载体多样、信息零散,必须进行有效的整理保存,才能便于以后的共享利用。在族群口述档案整理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印证采集来的材料是否真实,只有材料是族群的真实原始记录,才能体现族群口述档案的价值所在。Wegner 的实证研究表明,如果亲密群体里的每个人都记忆有关任务的全部信息,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记忆会分散化,其信息目录则呈无组织状态。因此,族群口述档案管理者不可能记忆采集到的族群口述档案相关的所有信息,为了印证采集到的族群口述档案是否真实可信,交互记忆系统的信息分配指导族群口述档案整理保存人员将自己专长记忆领域以外的新的族群口述档案传递给该领域的专家进行信息互证。这种互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口述与文献互证,另一种是口述与口述互证。口述与文献互证是整理族群口述档案的基本方法。口述与口述互证是要求族群口述档案整理者找到这个口述档案的专长记忆者,诸如经历的口述者或者知情的口述者等等,用他们的口述与已经采集到的口述档案进行相互印证,从而确定该族群口述档案的真实性。
信息分配要求族群口述档案保存要强化“元记忆”。族群口述档案管理者必须对选题采集到的众多族群记忆信息进行加工,最终形成经过归纳总结之后的族群口述档案知识库。这种加工绝不允许扔掉收集来的任何原文资料,而是强调族群口述档案“元记忆”的整理保存。例如,如果与一个族群历史事件相关的有多位亲历者和知情人,相关的族群记忆信息太复杂,很难一次完成该历史事件的所有族群口述档案,信息分配要求族群口述档案管理者记住族群口述档案相关的所有发送方,即强化对发送方的元记忆,便于以后在进行与该族群口述档案相关的建档时找对人, 从而提高族群口述档案管理的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族群口述档案的管理成本。
3.3 族群口述档案共享利用要建立“认知地图”
检索协调是指当族群成员的相关族群记忆信息有限时,求助于族群口述档案,检索特定的信息从而利用相关族群记忆信息。族群成员通过与族群档案管理者的交流来增进各自的记忆,共享两种信息,即:族群成员个人拥有的族群记忆信息和族群档案管理者整理的族群口述档案信息。检索协调的作用类似于个人的认知地图,族群成员更能够直觉地判断应该找谁获取信息。当族群成员需要某项族群记忆信息,但自己记不起来或怀疑自己的记忆不够准确时,他们可以求助于族群档案管理者。这样,每个成员的认知负担减轻了,而他们也可获得远多于任何个人所能单独掌握的族群口述档案信息。在族群口述档案的利用过程中,如果档案管理者与族群成员间关系紧密,检索协调会简化信息搜索的过程,最大化地提高搜索的速度和准确度。
4 利用交互记忆系统进行族群口述档案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族群口述档案管理是族群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交互记忆系统这种知识管理系统作为族群口述档案管理系统是一种必然选择。利用族群交互记忆系统进行族群口述档案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才能最终促进族群口述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一,族群口述档案管理必须遵循“与时间竞赛”原则。交互记忆系统的实质是族群交互记忆资源的管理,我们通过交互记忆系统,可以了解重要事件的背景、细节,查明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从而丰富了族群口述档案管理的内容。然而,族群中前辈们的记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流失的一笔宝贵财富,族群口述档案管理必须“与时间竞赛”,才能填补历史的空白点并弥补历史的断层。
第二,族群口述档案管理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记忆主要存在人的大脑中,交互记忆的主体是人,应用交互记忆系统进行族群口述档案整理保存必须“以人为本”,使族群口述档案生动地再现历史,把族群历史恢复成普通族群成员的历史,增添平民化色彩。只有这样族群口述档案管理才有意义,才能为人所用。
第三,族群口述档案管理必须遵循“共享意识”原则。族群交互记忆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在流动和共享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新的族群交互记忆。如果没有族群交互记忆的交流与共享,要实现族群口述档案管理是不可能的。传统的价值观念把族群记忆当作私人财富,没有形成开展族群记忆交流和共享的良好环境氛围。族群口述档案管理者要与族群成员建立族群交互记忆交流和共享体系,而且族群成员必须具备族群交互记忆共享意识,加强档案管理者与族群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加强族群精神,改变族群成员的行为方式,从而使族群成员之间能诚恳地口述其具有价值的族群记忆。
本文系辽宁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族群记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1LDQN35)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 1] 王景高.口述历史与口述档案[J].档案学研究,2008(2):3-8.
[2] Wegner D M.Giuliano T,Hertel P T.Cognitive interdependen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In:Ickes W J(Ed.),Compatible and incompatible relationships.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5.253-276.
[3] Wegner D M.A computer network model of human transactivememory.Social Cognition,1995,13(3):319-
339.
[4] Wegner D M,Giuliano T,Hertel P T.Cognitive in terdependencein close relationships.In:Ickes W J(Ed.),Compatible and incompatible relationships.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5.253-276.
(来源:《档案学研究》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