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口述经验

赵大志:图书馆参与口述文献发掘工作探析——以攀枝花市为例

1口述文献的回顾
        口述文献的起源一般认为是远古时代的民间传说或口头传说,如我国西藏的“格萨尔王”、希腊的“荷马史诗”等。它们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的口头传说,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都曾经历了慢长的口头流传发展过程,期间又被不断补充和丰富,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口述文献代表,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口述文献不仅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价值,而且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1.1 口述文献的发展脉络
        上世纪初开始,口述文献的研究才真正受到史学界的高度重视。美国历史学家A.尼文斯1938年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首次发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呼吁,只是当时受二战的影响,各国还无力响应。1948年,尼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口述史学研究室,1960年又出版了《口述史料汇编》,到1971年,收集到了2500种各界人士的谈话记录,达240多万页之多,在尼文斯的带动下,口述史学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整个西方发展起来。我国大陆史学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便采用社会调查和口述历史方法积累资料,但基本上是属于具有政府性质的机构在做,虽然也出版有史料刊物,但多数内容陈旧、范围狭窄、对象固定。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而且方法也比较简陋,所以收集资料很有限,资料效果也不佳。
1.2 图书馆是口述文献的理想归宿
        文献是图书馆生存的理由,也是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国际科学讨论会上,一致认为图书馆存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通过文献的传承,人类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口述文献已经成为国外很多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价值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当今美国的各州,图书馆都收藏很多口述历史文献。参与“口述历史馆”的文献采集工作,不仅丰富了图书馆馆藏,而且还抢救了很多具有地方价值的史料,图书馆工作人员也逐渐熟悉了口述历史文献的工作的采集制作过程以及各种协调工作。

2口述文献的史料价值
2.1 发掘口述文献的作用
        口述历史事件留存于当事人的记忆之中,它的载体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人,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很多时候许多历史事件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未留下任何记载,后人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原貌,除了查阅官方文件档案之外,就是对事件当事人进行的口述调查,收集当事人口述材料并加以补充。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资料,口述文献可以弥补其他资料的不足,可以更加真实的还原事件原始状态,这就要求图书馆和地方文献工作者必须抓紧时间,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挖掘,不断完善已经逝去的历史,使得历史文献更完整,更有实用价值。
2.2 口述文献可以完善正史资料的欠缺
        正史文献往往带有国家意志或夹杂民族的情绪在里面,撰写者或者后人往往曲笔或忌讳一些字句,所以对待正史文献有必要参考其他别史、杂史等加以认证,否则难免以管窥豹,不得其真。挖掘口述文献的目的是完整历史全貌的过程,通过采用文字、音像等文献形式,挖掘史料再现历史。这些存留在个人大脑中的历史资料以文献的形式被保留下来,无论现在或以后都可以被利用。像后人如果了解西安事变的详细过程,除正史和历史档案之外,对张学良这位中国近代的一位重要人物,西安事变的策划者之一,他的口述文献的史料价值可想而知。如当年张学良与杨虎城是如何商议的,张为什么要亲自送蒋回南京,而蒋为何长期囚禁张却不杀他等都可以在张口述中找到答案。同时,对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史学界很多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从中到到答案。因此,口述文献的价值不仅弥补正史文献不足,而且有些历史问题得到了重新认识,完善资料的欠缺。
2.3 抢救即将逝去的文化遗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族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正逐渐频临消亡的境地,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已非常迫切。宝贵的口述文献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而且更是大家公认的不再及时抢救就会很快从人类文明中永远消失的文化遗产。如果不进行及时抢救和保护,当事者一旦过世,会导致一些“历史记忆”无法挽回的损失,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以抢救的态度来保护每一段有价值的历史。2002年我国启动的“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就是针对历史文献中既有价值,本身又存在形态限制,被边缘化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措施,并开始组建“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项目。该项目2010年启动,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各项工作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数据库工程第一步是将中国民协现存的60年来的民间文学作品资料5000多册共计8亿多字作数字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是迄今为止我国口头文学资料最为系统的民间文学数据库。计划于2014年7月前完成该项目,建成的系统将成为全国仅有、规模最大、最为系统全面的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图书馆。

3口述文献的征集策略
3.1 确定口述文献工作主题及计划
        首先,需要确定要收集的资料类型和目标。口述文献工作的目的不全是开辟新资源,很多情况是为了增加、补充已有的文献资料,通过访谈的方式收集其他地方无法提供的资料。开始工作之前,一定要先确立工作主题及计划。主题确定之后,还需要做一份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计划,制定的工作目标最好量力而行,是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目标。当然人员、经费是保障。根据经费额度来确定工作进度,具体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度调整。其次,就是确定从何开始,如何开始的问题。人员充裕的话可以分组,不多不必分工过细,切记欲速则不达。在访谈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或重新修正原先的计划目标。文献资料工作主题和计划优劣,是口述文献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再次,采访背景要突出主格调,要有历史的凝重感。在细化采集方案的基础上,攀枝花市就结合三线建设重大事件,根据受访者的工作、生活经历策划的采访提纲,按照三线建设的不同领域对受访人员进行分类和梳理,做到不同的人物讲述不同的重点内容,通过每个人的讲述最后汇聚成一部宏大的三线建设场景和篇章。
3.2 准备口述文献工作所需设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码科技的发展和普及,现代口述文献工作除采用传统的笔录方式外,借助科学技术进步的地方很多,录音笔、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计算机等音频、视频现代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获取的原始口述史料更直观、更生动。特别是影音设备的使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更能保证工作质量,使得采访方式更灵活,扑捉采访瞬间表情的效果更逼真,使用计算机也方便了后期动态与静态资料的制作。口述文献载体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为高效率开展口述文献工作提供了保障。因此,我们应把握机遇,积极认真地将口述历史文献工作开展下去,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更多珍贵的文献资料。
3.3 确定口述文献受访对象
        口述文献受访对象的确定关系到口述文献质量的好坏,意义非常重大。在对将要进行的主要材料进行研究过后,就可以初步划定受访者的范围了。受访人选的产生最好是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提供,因为他们了解该领域的历史和现状,比图书馆文献工作者更清楚哪些人适合作为受访对象,尽可能全面,避免遗漏,这样采访出来的文献价值更大。同时,也可以通过受访的实际需要补充、变更受访人选,还可以通过其他媒体征募受访者。接下来要根据受访人员名单,在充分考虑人员年龄、重要程度的基础上,确定采访顺序,安排采访时间和地点。年长者,重要人物要先安排采访。这样可以预防和避免由于一些意外事件的出现,而使整个计划无法进行的现象。在实践中发现同一事件的受访者,最好是上层、中层、下层人士都有为好,视角能更全面。
3.4 访谈氛围的营造和知识产权保护
        通常正式的采访是按照事先计划安排的,有设问提纲,但也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变通。采访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种采访技巧,尽可能多地从被访者口中获得更多的史料,还要随时注意受采访人的身体状况、兴致和情绪,灵活掌控采访时间。口述历史文献访谈往往是一次情感再现历程,尽可能营造宽松融洽的氛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前提是必须尊重被访者的人格和隐私。访谈结束最好不要马上离开,花点时间陪受访者聊聊天,感谢一下受访者对文献征集工作的支持,讲明其提供的口述资料对文献征集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告诉他需要签署的授权文件、如有音像资料要告之如何处理、后期加工、存储和利用地点等问题。制作一份受访证书给受访者,最好能赠送一份纪念品,以便今后工作的开展,最后可拍照留念。
3.5 对口述文献采集人员的要求
        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图书馆口述文献工作人员要以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任的历史态度从事这项工作,这是做好口述文献工作的前提。其次,需要有较强的交往和沟通能力。每一个口述文献工作者都应该具备善于沟通意识,特别是访问人员除了掌握采访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外,还应具备较强的交往能力。第三,掌握高新技术的能力。作为口述文献工作人员,要尽快适应高新技术设备使用,熟练掌握数字设备操作技能,利用好新技术设备。最后,图书馆访谈工作者的挑选和培训。要由资深的文献工作者对从事口述文献成员进行系统的口述文献工作技巧培训。成员之间要多交流访谈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探讨有效的解决办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攀枝花市采集口述文献的措施
        攀枝花市作为“三线建设”而诞生的城市,也是新兴的移民城市。经过近50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市已从当年“不毛之地”发展成为一座被誉为“钒钛之都”和“阳光花城”的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如今,对于生活在攀枝花的年轻人来说,“三线建设”已是个陌生的词汇。近期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将在攀枝花动工建设,并创新性地设置了“口述历史馆”。“口述历史馆”的设立可以说是我国口述文献工作的壮举,标志着我国文献史研究的新发展。如何“抢救”这段距今并不遥远的历史,更生动全面地向世人揭示那些尘封多年的三线往事,我们正在用“口述文献”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笔者就以“口述历史馆”为切入点,阐述攀枝花市图书馆和地方文献工作者对口述文献的挖掘收集。
4.1 遴选口述文献被采访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为应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国家决定对全国工业作出一、二、三线设防的战略布局。攀枝花则因丰富的资源和险要的地形,被确定为三线建设最理想的钢铁工业基地。随后,20万建设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攀枝花。“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是当年三线建设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骨干、精英集聚攀枝花,在这“不毛之地”建起了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段了不起的历史。作为文献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这些保留在他们大脑中的记忆,进行整理收藏。目前该市正在开展全市各个单位、企业三线建设者基本情况登记、统计工作,待统计结束后,相关部门将组织相关专家从1971年前参加攀枝花开发建设的三线建设者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人物500名进行“口述历史”采集活动。计划第一阶段先采集120人,其余统筹考虑市内外采集工作,陆续同步进行。为了丰富中国三线建设口述文献内容,准备把当年参加三线建设的老干部、老同志都请回来,回忆当年的经历,形成鲜活的历史资料,从不同侧面激活尘封多年的历史往事。采集组将对参与三线建设、决策的国家、省、市级老干部进行专访,计划把原国家纪委三线建设办公室主任王春才、原铁道兵五师师长顾秀、攀枝花原市委书记韩国宾、秦万祥等老领导都列为了重点采访对象。另外,还要采访他们的子女,多侧面地反映他们当年在攀枝花的经历和贡献。
4.2 口述文献采集方案
         采集组将对目前不在攀枝花居住的受访者,由市文物管理所牵头,与图书馆一起组织“小分队”外出采访。计划“口述历史”样本采集后,将制作成分门别类、长短不一的短片,在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口述历史馆”中,采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进行立体展示,参观者可以按时间、人物、事件进行点播,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按每人讲述60分钟计算,500个人就是3万分钟,这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资料库。不能在博物馆展示的则会保存起来,计划在图书馆建立三线建设历史资料库。为了展现当年的开发建设史,展示三线建设以来的全貌,并全面反映攀枝花历史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攀枝花市文物管理所和图书馆正在抓紧时间进行口述文献采集工作,同时文物征集工作正面向全国同步进行。
4.3 口述文献采集进程
        2012年4月三线建设“口述历史”采集组,对适逢莅攀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担任过渡口(今攀枝花)市工程设计总负责人,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曾任安徽省委副书记、安徽省原省长现年81岁高龄的傅锡寿老先生进行了“口述文献”采集工作,在傅老“口述文献”的采集中,傅老就当年在攀枝花的工作生活情况、攀钢规划设计等相关问题以及“象牙微雕钢城”概念的提出和在三线建设这段历史中遇到的感人事迹等方面进行了仔细地回忆和阐述。最后,他还寄语新一代攀枝花人要“不忘过去,珍惜现在,勇创未来,前途无量”。这次“口述文献”的采集工作标志着三线建设博物馆“口述文献”采集工作正式开始。
到目前为止,攀枝花文献工作者已整理完成了二十余人的口述文献的整理工作,这其中除了当时的领导干部,还有大批的普通建设者,甚至还整理完成了1964年到渡口市(现攀枝花市)参加成昆铁路修建的印尼华侨-李胜传的口述文献。后一阶段的口述文献采集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对于这些老一辈的攀枝花建设者来说,三线建设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他们从各自的岗位不同的角度回顾了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历史,为后人能从多层面、多角度地认知这段特殊时期的特殊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5结语
        口述文献的史料价值,应该得到图书馆高度的重视。笔者研究了口述文献的征集策略、采集口述文献的具体措施,口述文献的采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图书馆参与口述文献的发掘、采集与收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将这些珍贵的历史变成口述文献而外,更好地发挥这些文献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还需要图书馆人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图书馆文献工作者应为自己从事这项工作而感到自豪。

参考文献:
[1]李 涛.论中国口述科技史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8):112.
[2]张 通.口述历史重拾三线往事[N].四川日报,2012-05-03:17.
[3]金文坚.口述历史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意义及实践[J].图书馆论坛,2006,26(4):210-213.
[4]陈俊华.“创造史料”的图书馆口述历史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5):130-133.
[5]寇鹏飞.地方史学研究中的口述历史方法浅析[J].世纪桥,2012(17):28-29.
[6]刘 杭.口述历史:地方文献工作之新视野与新拓展以浙江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2010(1):27-29.
[7]彭 燕.民族口述历史:少数民族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亟待拓展的领域[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2):62-64.
[8]张 卫.口述历史收集与整理工作的意义与注意事项以威宁县地方文献收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1(3):27-28.
        作者简介:赵大志(1962-),男,副研究馆员,攀枝花学院图书馆,四川,攀枝花,617000。来源:《图书馆工作者研究》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