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口述经验

王天红:口述历史——国家图书馆关注的新领域

一  口述史的起源与发展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历史文化的传承都是从口头传说开始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渐渐地有了文字,有了印刷,到今天又有了因特网。但是,口头的传说、讲述依然没有失去它的价值。
1 口述史的概念
        口述历史,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或者录音和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它产生于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其中凝结了双方的原创性创作。
        对于口述史(Oral History)有多种不同的界定。北京大学历史系杨立文教授认为:“历史的当事人或知情人将其亲身经历、亲见、亲闻而贮存在记忆中的资料表述出来,或笔记、或录音、或录影,由此而形成的新资料就 是口述历史。”[1]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熊月之先生认为,口述历史就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或录影的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 2]
2 口述史研究的起源与国内外发展概况
        利用口述的方法来记述历史,古已有之。但是,口述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却是现代的事情。1938 年,由新闻工作者转行的美国历史学者亚伦·芮文斯出版《通往历史之路》一书。作为现代口述史学兴起的标志是1948 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1987 年在英国柯彻斯特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口述历史大会并成立了国际口述历史协会。经过50 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相继得到发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文学、人类学、民俗学、灾难学、新闻学、医学等领域。
        1966 年9 月,美国举行了第一次口述史学大会,1967 年11 月正式成立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从1973 年起开始出版刊物《口述历史评论》、《口述历史参考文献》。1983 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召开了“关于口述史学和妇女史国际大会”。1994 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召开了口述史学国际大会,来自40 多个国家的400 多名学者参加了研讨。美国出版较为经典的口述史学理论著作有:《口述历史:跨学科文集》(威拉·鲍姆、戴维·杜纳威)、《共享主权:有关口述史学和公众历史学技艺和意义的论文》(迈克尔·弗里斯科)、《口述史》(唐纳德·里奇)等等。
        英国1973 年成立口述历史学会,除了出版定期刊物《口述历史》之外,每年还定期召开全国性的口述史学会议。1978 年,英国史学家保罗·汤普森发表了《过去的声音:口述历史》一书,对口述史的发展过程及其价值与缺陷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成为有关口述史研究的比较权威的著作。澳大利亚具有较为完善的口述史学网络体系,于1978年成立口述历史协会,每一州都有一个分部,协会定期召开全国性口述史学会议。1979 年开始出版定期刊物《澳大利亚口述历史协会杂志》。
         日本在20 世纪70 年代出版了不少有关于口述史的书籍,譬如《花岗事件的人们———中国人被强制的纪录》(野添宪治著)、《我是盲女》(大山真人著)等。1993 年9 月3 日的《每日新闻》报纸披露了由国立国会图书馆公开解密的10位人物的录音带,其中有“张作霖爆死事件”(町野武马口述)、“卢沟桥事件”(牟田口廉也口述)、“日中关系”(藤山爱一郎口述)等等。
         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所属的口述历史中心成立于1979年。口述历史中心从1997 年开始举办“学校口述史学”的研讨会,有计划地为学校培训口述历史教师,以便组织系统的口述历史项目,很多大学的历史系都开设了口述史学课程。
         解放以后,我国口述史的收集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比如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等方面。规模最大的首推全国政协主持的文史资料搜集项目。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史资料与现在所说的口述史仍有不同之处。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1956 年创建之初,就中共党史和工人运动史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口述资料。前几年又作过“上海移民史”的访谈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以“上海城市社会生活”为中心的访谈工作。复旦大学历史系师生在1990年曾作过“日伪时期的跑单帮”、“日伪时期的上海文化界”等访谈工作。
         随着国内外口述历史学界的交流不断扩大,国外的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开始引进国内,同时国外同行也开始了解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这时期较有影响的口述历史项目有:当代中国口述史丛书、20 世纪妇女口述史丛书、上海口述历史项目以及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及其家族的历史研究等等。
         2004 年12 月,“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在扬州大学召开,成立了“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我国的口述历史研究从此有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3 口述历史的价值
        口述历史近几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受到广泛和高度的重视,最主要的原因是,口述历史在复原历史方面,有其他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
        口述史使千百万的普通民众得以有机会参与历史的创作。他们的参与使我们看到,民众是如何观察和审视历史的,历史的画面将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口述史虽然只是一种方法,它的兴起却足以给历史提供更加多元的视角、更加宽广的空间。口述史的实践使学术和民众相通,学者和百姓交流,而这正是一个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口述历史不是一般的访谈,它是经过双方精心准备的关于某一维度历史的原创性记录。许多参与了重大历史事件的人物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将历史记录下来,这时候,如果有人将他们口述的历史记录下来,那就可以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通过口述方法,常常可以发现并矫正文献记载的缺失。口述的历史往往比一般的文献更接近生活,更生动,更丰富,更加多元化。正如杨立文先生所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与运作过程、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人物的性格与内心活动、人们之间的往来与谈话,就常常没有文字记载,特别是那些内幕的、机密性极高的事情,有文字记载的就更少..口述历史可以帮助克服上述诸多不足,它将大量没有文字的历史转化成文字,将极少数人知道的历史秘密公之于众,传之久远。”[ 3]
        勿庸讳言,口述史有它的缺点,口述以当事人的记忆为基础,当事人往往会有意地回避一些事情或细节,记忆的真实性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文献资料也是有缺陷的,也有辨伪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口述史工作者的素质和水平,他们的知识储备是否充分,眼光是否锐利,方法是否适当。

二  海外图书馆界对口述史资料的收藏、开发和利用
        在全球,口述历史已经逐渐成为图书馆和档案馆馆藏的重要部分。从事口述史学研究的工作者往往不是单纯的历史学家,更多的是图书馆管理员或档案馆管理员。
1 美国
        美国收藏口述史资料的大学图书馆非常多,譬如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班克罗夫特图书馆等。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中心最大的一个口述史学项目,是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对历届美国总统的口述研究。通过口述资料建立的总统图书馆有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布什总统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所收藏的资料可供学术研究者使用。其中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和约翰逊总统图书馆将经过文字处理机整理和受访者检查过的抄本,进行扫描并上传到互联网上,为口述历史资料的传播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使口述历史资料使用率大大提高。
        美籍华人唐德刚教授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部口述史的创始人之一,从1957 年就开始研究当代口述史,他完成了许多重要的采访活动,先后出版了《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等书,1990 年对张学良将军进行了十余次采访,并在大量录音带的基础上,由王书君整理、编撰成《张学良世纪传奇》。在张学良先生诞辰101 周年之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手稿图书馆首次大规模公开张学良口述历史。
2 英国
        英国图书馆设立的国家声音档案馆从1983 年开始收藏口述史资料,该馆是英国口述历史的收藏中心,该中心除了开展一系列口述历史项目之外,还举办各种培训班,讲授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问题,并与英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口述历史学家和团体保持紧密的联系,为各种研究领域提供不同的服务。1999 年英国图书馆国家声音档案馆与英国BBC 电台、英国口述历史学会联合开展口述历史项目“世纪之谈———BBC千年口述历史项目”。这个项目通过采访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来记录20 世纪的历史。
3 澳大利亚
        20 世纪50 年代,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开始口述历史的搜集工作,并成为全国口述史的收藏和领导中心。70 年代,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系统地搜集全国各地的涉及社会史的口述历史访谈,同时也开展图书馆的社会史口述历史项目。除了组织搜集和收藏口述历史之外,图书馆还组织各种研讨会,如:声音和记忆———澳大利亚口述史学,以此推动澳大利亚口述史学深层次的发展。南澳莫托洛克图书馆于1987 年开始收藏口述历史资料,专藏南澳口述历史资料。另外如昆土兰州约翰·奥克斯里图书馆、墨尔本拉·乔彼图书馆等地方性图书馆都收藏口述历史资料。口述历史录音带和抄本的使用受到捐赠人的限制,但大部分收藏还是对外开放的。
4 新西兰
        新西兰国家图书馆设立有口述历史档案馆。亚历山大·特恩布尔图书馆的口述历史中心是新西兰最大的口述历史收藏中心,该中心不仅仅是口述历史的贮藏地,同时根据新西兰历史研究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口述历史项目,提供专业的口述史学培训和设备。
5 台湾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口述史学起步于1955 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研究员在创所之初便拟订了口述历史的大纲细则,开展工作。他亲自主访和校阅文稿400 多万字,涉及59 人。1980 年以后,近代史所先后出版了《口述历史丛书》和不定期刊物《口述历史》。台湾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民间团体也先后加入了口述历史的收集研究工作。台湾近代史所图书馆收藏了一批台湾史学工作者搜集、整理、制作的口述史资料。

三 国家图书馆收藏口述历史文献的设想
1 国家图书馆收藏口述史文献的必要性
        近年来录音、摄像技术和设备的进步,为口述史的研究和文献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可以预料这类文献将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国内至今没有一个全面收藏口述历史文献的图书馆,不少书刊资料和非书资料分散在不同机构、团体和个人手中,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也难以发挥现有口述史文献应有的作用。
        国家图书馆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介入口述史文献的收藏。目前我国的口述史研究正处于草创阶段,国家图书馆应不失时机地参加进去,充分利用自己人才、技术上的优势,全面地收藏口述史文献资料。与口述史界有关机构和专业人士合作,大力开展研究和文献开发工作,推动口述史文献信息的传播利用,对口述史的挖掘、研究和推广形成后援。对于历史悠久的国家图书馆来说,珍贵的口述史资料具有和善本图书相同的文献价值,国家图书馆对许多难于获得的资料进行广泛收藏、细心整理和妥善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 国家图书馆收藏口述历史文献的设想
(1)开展调研
        尽管海外开展口述史研究已经多年,但是,在大陆则刚刚受到重视。不少大陆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但我们对于大陆的研究状况、现有的文献形成、正在开展口述史研究的单位和个人的工作进展等等,都缺乏必要的了解,为此应进行一些基础性调查研究,作为创建口述历史资料专藏的基础。
(2)建立联系,获取信息
        中华口述史研究会是国内唯一的全国性口述历史团体,国家图书馆应该与口述历史研究会建立联系,参加口述历史研究会的各种活动,通过该会了解全国的进展,并与口述史信息源保持良好的联系。国外收集口述史资料已经有较长历史,其中有些知名机构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下设的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收藏大量与中国有关的口述史资料。国家图书馆应努力建立与这些国外相关机构的联系与文献交换关系,交流信息,以丰富馆藏。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网上传播

        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记录口述历史的重要手段。国家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对早期以不同格式记载在不同载体上的文献,通过数字化转换,统一在一个平台上,并向用户提供个人视听空间和集体视听空间。同时借助网络实现局域网与远程服务。
(4)解决相关法律问题,实现合法拥有,合法利用

        规范的口述历史文献形成过程中会涉及许多法律方面的问题。法律程序的完备不仅涉及文献的著作权和版权问题,还涉及到口述资料的权威性。图书馆在收藏口述史资料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要解决的法律问题,实现合法拥有,合法使用。
(5)文献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
         文献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目的是通过标引人员把文献和文献用户联系起来,使用户能在大量的文献中全面、准确、迅速地查到特定的文献情报。十多年前“口述历史学”作为“新主题词目”,已经被陆宗城主编的《新主题文献分类指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一书收集进去。可是,这一“新主题词目”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至今没有得到体现,分类主题词也只有“口述历史学”,国家图书馆所藏口述历史的相关著作,往往是分散地各入其类,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既不能反映口述历史这一学术领域的新的发展,也给用户迅速地获取和利用文献资源造成了不便,同时馆藏文献资源也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建议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表“K 历史、地理”栏目中增设“口述历史”,分类主题词表增加相应的主题词,使“口述历史”这类文献资料得到相对的集中和充分利用。
        建立国家图书馆口述史收藏研究中心。有计划、有侧重地收藏口述历史文献资料,为不同层次的研究者提供服务。与史学界合作开展研究,举办各种研讨会和专业讲座、培训班等,推动我国口述史学深层次的发展。对口述历史文献进行研究与收藏,国家图书馆责无旁贷,积极参与其中,可以使分散的资料趋于系统,零碎的资料趋于完整,大大提高口述史资料的利用率。口述史资料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史学资料,既保护了文化遗产,也会大大推动口述史资料的研究、抢救和文献转化工作。

注释:
[1][3]杨立文.口述历史刍议[J].纵横,2002,(8)
[2]熊月之.口述史的价值[J].史林,2000,(3)参考文献:
[1](英)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高放.新兴科学百科知识[Z].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陆宗城.新主题文献分类指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4](美)唐诺·里齐著;王芝芝译.大家来做口述历史[M].台北:远流文化事业公司,1997.
[5](英)保罗·汤普逊著;覃方明等译.过去的声音:口述历史[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
[6](美)唐德刚.史学与文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马张华,侯汉清.文献分类法主题法导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8](英)肯·霍尔斯著;陈瑛译.口述历史[M].台北:播种者文化有限公司,2003.
[9]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刘小萌,徐新建等.口述中国:口述与文献谁能还原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刘小萌.中国知青口述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钟少华.中国口述史学漫谈[J].学术研究,1997,(5).
[13]杨雁斌.口述史学百年透视[J].国外社会科学,1998,(2).
[14]杨祥银.美国总统图书馆的口述历史收藏[J].图书馆杂志,2000,(8).
[15]王炎.口述史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五十年[J].当代史资料,2004,(2).
        作者简介:王天红(1952- ),女,国家图书馆参考研究辅导部副研究馆员。文章来源:《图书与情报》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