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口述经验

刘平平:现代口述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综述

        口述史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社会学、文学、民族学、灾难学、人类学、新闻学、种族学、艺术和医学等等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在推动跨学科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276-283。对口述史的定义,不同的学界的界定不同,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历史学家戴逸说:现代口述史是在现在社会“记录、保存、传播历史知识”手段取得重大进步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过去的历史学家奉“文省事增”为概写历史的准则,但文字过于简略,就不可能把历史过程的细节详细的笔录下来,就会有简化、省略、遗漏以及错误的地方[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和新闻记者,口述史学的创始人阿兰·内文斯认为:“口述史是用现代科技产物录音机、录像机来实现口述语言、声音、形象的保留,是有声音,可倾听,可观赏的历史”[3]。民族史学家张双志认为:“口述史就是研究者运用相关手段包括调查访问、记录、录音、录像等,搜集所需口头材料,经于文字史料核实,整理成文字稿,以供人们研究的历史研究方法”[4]。著名作家程中原认为,口述历史即为“亲历者叙述的历史”[5]。
        在口述历史学界内,对什么是口述史这一问题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如路易斯·斯塔尔认为,“口述历史是通过有准备的、以录音为工具的采访,记述人们口述所得到的具有保存价值和迄今尚未得到的原始资料。”[6]保罗·汤普森认为,“口述历史是关于人们生活的询问和调查,包含着对他们口头故事的记录。”[7]北京大学历史系杨立文教授认为:“口述历史是相对于文字资料而言,就是收集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口头资料。他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查访问,采用口述手记的方式收集资料,经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为文字稿。”[8]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钟少华认为:“口述历史是受访者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利用人类特有的语言,利用科技设备,双方合作谈话的录音都是口述史料,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经研究加工,可以写成各种口述历史专著。”[9]美国口述历史教育教协会杨祥银教授认为:“口述历史就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它是对人们的特殊回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10]中国人民大学的闫茂旭认为,“口述史是一个二重概念,它既是一套学术体系或曰学科,又是一种方法论”,“口述史学是‘记忆中的历史’,口述史料是文献资料的补充。”[11]
        上述是目前学术界对什么是口述史的解释及理解。他们都是基于自己不同的研究方向,从不同的侧面对口述史给予定位,因此无所谓错与对。我认为,口述史即是口碑史学,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口述史学即传统口述史,它源于上古时期,文字出现以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狭义的口述史学即现代口述史,它出现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阿兰·内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口述史学研究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这标志着口述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即现代口述史学。
        现代口述史是相对于传统口述史而言的。传统的口述史主要是指在文字出现以前,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时候,人们通过口耳相传把诸如人类起源、重大事件、生活习俗、生产技能等等通过耳传口述的形式流传下来,等到文字出现以后,史官们通过采集、整理,把它们记录下来。我国的先秦时期的文献大多都为口头史料的集成。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楚辞》《论语》等,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也大量的采用了口述史料,清代顾炎武的《日知录》中也有大量的口述史的记载,蒙古族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格萨尔王》也是代代相传的早期口述史材料。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做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最初也是根据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字,靠乐师的背诵流传,也是一部典型的口述史。现代的口述史自二十世纪产生以来在国际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英国口述史学家保尔·汤普逊的《过去的声音:口述史》是一本划时代的口述史名著,作者着重分析了口述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从社会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口述历史对于构建历史的意义,它对历史学家应如何使用口头资料来源,如何设计一个课题,以及如何收集与评价访谈资料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它可谓是口述史学入门的“金钥匙”。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的《从事口述史学》,是一本关于口述史学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力作。作者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就如何设计一项口述史计划、执行访谈,如何在研究和撰述中使用口述历史、口述历史录影、口述历史保存等问题给予了参考性的意见。同时里奇还提出口述历史不仅是收集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它还是一种新的历史教育手段。美国著名口述史学家肖娜·格拉克评价此书为“当代口述历史研究人员提供了实践性建议和合理性解释。这本书几近口述史学研究领域的百科全书”。美国独立学者和精神医疗师瓦拉利·雷海的《记录口述历史:社会科学家的实践指南》一书是一部主要针对那些执行深度访谈的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实践性指导手册。它是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作者主要介绍了一项口述史项目的基本程序和口述史的跨学科应用。并借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分析了影响口述历史访谈的如种族、民族、性别、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
        口述史刚兴起的时候由于政治、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没有在中国形成大气候,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改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口述史在中国逐渐引起重视并取得一系列的成绩。田野工作者钟少华于1989 年写成的《中国口述史刍议》是国内较早的关于口述史实践和理论的专著。杨祥银的《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作者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口述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主张把口述史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改变历史教学的模式。由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可以说是口述史上的典型的代表,唐德刚治史严谨的方法和态度在这本书中展露无疑,书中做的注释和口述的内容几乎一样多,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听取口述后做的考证工作,为我们更全面、具体、客观的了解胡适先生提供了可信的资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12]。足见这本书的可信度有多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在口述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认识和实践更加的深入和具体。对以前口述史方面不足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并给予了解决的办法,制定了一系列的治史规范。如:中国人民大学宋学勤的《当代中国史研究与口述史学》指出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社会史趋向应该眼光向下,摒弃贵族的历史,多关注大众的历史、日常生活历史、和人民文化史,注重“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作者同时指出当代中国史的研究要更加的注重口述历史,要把口述资料同文献资料相结合,使两者互证,即在当代史中实行“新二重证据法”。作者认为口述史工作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必须引起学者的重视,强调抢救“活材料”的重要性与紧迫性[13]。中国人民大学的闫茂旭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口述史问题:学科与方法》中提出,口述史是一个二重概念,即:作为学科的口述史的“口述史学”和作为方法的口述史的“口述史料”。最后作者就回忆录、访谈录与口实施的关系做了一个辨析[14]。北京师范大学的宋志敏教授在《口述史能否引发史学革命》一文中指出,口述史学能否推动史界革命取决于口述史的科学性和规模,要提高口述史的科学性,扩大其规模就需要:一注重口述录音录像资料的保存和共用,二加强口述学者的素质,三加强口述史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四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理解和支持[15]。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傅光明《口述史:历史、价值与方法》认为,由于史料作者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因此文献资料有其片面性,而口述则是对文献的必要补充。他还指出学者在做口述史时要遵守严格的规范和操作程序并进行大量的考证,以增强口述史料的价值[16]。
        口述史学在中国正在蓬勃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当代史的发展,其必将会越来越被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各领域的学者所重视。我国口述史在取得可喜的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以促进我国口述史学向世界口述史学迈进。首先,对于口述史学的操作规范问题。好多人认为只要拿着录音机、录像机等设备,就可以进行口述史研究,认为做口述史是一件非常简单、轻松的工作。其实并非如此,口述史既称之为史,自有其规范和准则,要想提高口述史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必须严格口述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创建出一套普遍遵循的研究法则。其次,口述史的研究对象问题。目前虽然有许多学者呼吁研究眼光需向下看,多关注平民的历史,这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正确的,但因为不同的个体有其各自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考量,同时由于文化,阶级的差异,必然会使平民的口述史研究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我们要慎重选择口述对象,要选择既有代表性又有可行性的对象。再次,口述资料的考证问题。口述内容只是口述史研究的一个中间环节,但在口述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对口述内容的考证,这需要研究者做大量的工作,包括对口述者背景、人品、周围环境的考察,对当时社会政策、社会环境的认知,对与口述内容相关的资料的整理等等,以增强口述资料的可信度,提高口述史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口述史作为历史分支学科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口述史学,促进口述史学的发展。
        总之,对于历史学的研究者来说,口述史的研究应该被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不仅能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给文献史料以佐证,增加历史的客观性,而且还能使扩大历史研究的范畴,增强历史学科的影响力,使历史真正成为人民的历史,全方位的反应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全貌。

参考文献:
[1] 杨祥银.当代美国的口述史学,口述历史(第一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76-283.
[2] 戴逸.漫谈口述历史[J].口述历史.2004(2).
[3] 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
[4] 张双志.口述史在民族史研究中的功用及相关问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5] 程中原.谈谈口述史的若干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5(2).
[6] Louis Starr.Oral History[A].David K.Dunaway,Willa K.Baum .Oral History:An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C].Walnut Greek,1984.
[7] 保尔·汤普森.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0:22.
[8] 杨立文.论口述史学在历史学中的功用和地位[M].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20.
[9] 钟少华.进取集:钟少华文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414.
[10] 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11] 闫茂旭.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口述史问题:学科与方法[J].泰山学院学报.2009(5).
[12] 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3] 宋学勤.当代中国史研究与口述史学[J].史学集刊.2006(5).
[14] 闫茂旭.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口述史问题:学科与方法[J].泰山学院学报.2009(5).
[15] 宋志敏.口述史学能否引发史学革命[J].学科前沿.2006(1).
[16] 傅光明.口述史:历史,价值与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8(1).

        (来源:《传奇传记》文学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