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口述经验

带着感情采访抗战老兵

遵义广播电视台  李 俊

       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遵义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从2014年2月开始,开设了专栏《敬礼,抗战老兵》,以抗战老兵口述的录音报道方式,再现 15 万遵义子弟出征抗战的历史,揭开了那段悲壮而光荣的历程。笔者作为一名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和参与采访抗战老兵的记者,参与了报道,现浅谈如何采访抗战老兵。

       抗战期间贵州有近 80 万人出征,遵 义15万人,如今健在的300多人,其中遵 义市有100多人。且都年事已高,最少为86岁,最大为106岁,平均年龄93岁。

 一、收集资料作好采访准备

       笔者最初确定采访对象为 50 人,采访人选确定了,接下来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必须充分了解老人的生平经历、参加战役,抗日战争史等大的时代背景。为了解黔军抗战史,笔者阅读了作家齐赤军、梁茂林撰写的《贵州草鞋兵》, 作家康振贤的《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第 102 师抗战纪实》、《虎贲独立 师——国民革命军第140师抗战纪实》等贵州抗战书籍,做到心中有底。 据资料记载,抗战期间,遵义地区大约有15万人出征,遵义籍将士主要在国民革 命军74军、99军、第85师、102师、103师、140师、121师、新编第8师等参与抗战。参加了淞沪抗战、昆仑关之战、长沙会战、滇西之战、印缅之战等著名抗日战斗。抗战胜利后,他们回到家乡,如今部分老兵居住在山区,家庭经济都比较困难。笔者还通过图书馆和档案馆查找了许多抗日战争史资料,学习一些以前从未知晓的历史。

       采访中,笔者得到了作家梁茂林、康振贤的帮助,同时得到遵义文史专家谢爱临、市档案局姚茂宽、罗光阳、王廷龙等大力支持和帮助。信息搜集工作完成之后,罗列采访提纲是重点。从杂乱无章的信息中,确定一个主题,并以此为中心,拟定全面深入、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

二、带着感情采访抗战老兵

        笔者采访的这些抗战老兵的平均年龄为 93 岁,有的记忆模糊、表达不畅,而且精力有限,不能长时间接受采访。

       93 岁的闫世玉老人已基本丧失语言 能力,必须附在耳边大声喊话才能得到响应,当做出敬礼动作时,他伸出干瘦的、手指已经不能完全伸直的右手并缓慢抬升小臂,身下的轮椅也跟着有些抖动。 笔者采访 106 岁的抗战老兵蒲树清时,老人记忆力下降,但笔者提到长沙会战时,老人还用拐杖当步枪,学当年打日军的动作。

       笔者采访100岁抗战老兵尹文宪时, 提前与其家人沟通,老人年事已高,担心回忆往事刺激情绪激动,征得其家人同 意后才采访,其家人还准备了救心丸。得知老人参加了国民革命军 14 军,军长是陈铁,老人当年携同未婚妻一同奔赴山西抗战。慢慢进入话题后,在兴奋时,老人滔滔不绝谈起贵州将士当年在山西抗 战的故事,兴奋谈到与 14 军军长陈铁 (遵义人)交往的一些故事。

       耐心倾听、细心整理、诚心服务,才能让他们愉快地畅所欲言。

       王启福是一名抗战老兵,从小父母去世,靠大姑妈养活,他在贵州镇远师范 上学期间,就从教室里挂的孙中山画像 两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条幅里,懂得了读书救国的道理。1938 年,王启福从老家贵州施秉县城出发,准备到湖南长沙报考湖南大学时,孰料国民党将整个长沙城烧毁,被炸塌的湖南大学成了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大学梦破灭的王启福,毅然投笔从戎。先是到51 师师部秘书室,几个月后被派到罗卓英 19集团军的前敌指挥部第二情报班当情报兵。王老回忆,1939年江西南昌一带被 日军占领了,日军所到的地方被烧杀抢夺,田园毁坏。记忆力惊人的王老,对记者讲述了他当年在日本鬼子眼皮底下搜 集情报时三次虎口脱险的经历。

       采访 93 岁的抗战老兵汪再祥时,老人精神矍铄,唱起了抗战时的歌曲《松花江上》,仿佛将人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抗 战岁月。曾是中国远征军新编22师上尉电台台长的汪再祥,跟随孙立人将军参加了第一、第二次远征,经历了仁安羌大捷、激战胡康河谷、攻占缅甸密支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当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像汪再祥一样,贵州儿女踊跃报国参军,汪老对自己参加战役的时间、地点、所在部队番号都记得很清楚。

       每位抗战老兵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故事书,这些抗战老兵的经历又非常丰富。但在漫长的岁月磨砺之下,部分记忆难免混淆交织,作者必须慢慢梳理庞杂而零散的叙事。

      采访抗战老兵之前,老兵公开个人资料非常少,只能依靠在采访过程中寻 找有意思的点进行深入挖掘。然而,老人 讲述抗战经历时,又几乎没有逻辑,极具 跳跃性和片段性,直到他描述战斗情景 时顺嘴提到自己枪法很准,让作者抓住了突破口。我顺势问他当时穿什么鞋时, 他说是草鞋,再聊感觉到这是一个不错 点,就围绕草鞋兵的话题接着往下“刨”, 老人会谈到日军的装备对比,黔籍抗战将士的艰辛等,话题自然就来了。

       采访时,听他们聊一聊当年的金戈铁马,不仅让说者知道自己的生命有所依,作为晚辈的听者,更能在这样特殊的致敬中明白,享受和平年代幸福生活的同时,更应肩负起历史责任,传承民族精神。

       原本在采访前内心忐忑,因为不知老人的身体状况和性情秉性,也不知他们还能还原多少当年的经历。然而实际开始采访后,常常被老人的慈祥、真诚, 和热情、细心深深感动。 周天文老人当年毅然放弃优越生活 抗日救国,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中国,家境殷实的周文天,可能走另一条路,在国家 受难时,1939年中央军校(黄埔军校)遵义 招生,周文天毅然投笔从戎。周文天老人回忆,“抗战期间,整个 遵义县城群情激昂,到处是抗日宣传,热血青年纷纷从军,我心里只有一个心愿,就是上前线打日寇,保家卫国。”当年遵义市的 60 多名少年与周文天一样,投笔从戎报效祖国 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困难的。困难在于,78 年的沧桑已将多少历史的亲历者化作永恒,他们英勇、独特的抗战经历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就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飞逝,健在的亲历者越来越少,他们的记忆或许会因着历史的久远和生理机能的衰残而越发模糊。

       采访抗战老兵,我们这些晚辈后生可以与当年或金戈铁马或潜伏敌后的老兵面 对面,默默陪伴、静静聆听、深深忆念。作为媒体人和志愿者,我们本着对历史,对这些抗战老兵负责的精神 “抢救”理应属于我们 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共同记忆,为这场民族精神传承的大接力尽微薄之力。

三、采访抗战老兵是与时间赛跑

       从2014年2月开始,遵义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与遵义市政协文史委、市档案局、市民革联合开展了寻找抗战老兵活动,取得效果明显,在媒体上公布了寻 找抗战老兵热线电话。媒体宣传后,扩大了宣传面,又找到了新的抗战老兵,让抗战老兵得到社会关爱。

      我采访的 81 位抗战老兵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八路军战士、地下党员,有的是国民党方面的军人。英雄不 问出身,都为全民族抗战谱写了惊天动 地的壮歌。采访抗战老兵是与时间赛跑。笔者采访余华山老人后的第三天,老人就离世,幸好采访及时,没有留下遗憾。而赤水市百岁抗战老兵何平元,却是在 2015年2月去世后,笔者才知道有这位 老兵,留下了遗憾。因此,对他们进行抢救性采访,记录他们的生存经历,写下他们的口述史,就成了当务之急。采访抗战老兵就是抢救文化遗产,就是抢救一个时代的“活历史”。 正如崔永元纪录片“我的抗战”首席 记者郭晓明写的那样,“多少生动的故事,都随着老人的离去而永远地消散了。”

      采访抗战老兵的同时,也让抗战老兵得到了关爱。遵义市目前农村抗战老 兵有 52 位,通过采访,遵义市档案局和市民政局专家随后认证了抗战老兵的身份,遵义市民政局在贵州省率先落实国家民政部的政策,目前农村抗战老兵每 月有 700 多元的生活补助金,同时深圳龙越基金会还为这些老兵每月发放 300 元“致敬礼金”。让生活困难的抗战老兵老有所依,得到政策的关爱。

(《新闻窗》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