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昕:口述历史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摘要:口述史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不仅为专业的史学研究者所使用,也在相当多的新闻专题特别是与历史有关的新闻报道中得到广泛运用。口述史因亲历、亲见、亲闻、亲感,往往比学者的著作更加具体、细腻、生动、鲜活,它是千千万万生活在同一时期同龄人的缩影。
关键词:口述史 主题策划 新闻手段
2015年,国内媒体纷纷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新闻专题报道,其中或是大量采用了现成的口述史资料,或是以口述史的方式展开新闻报道,涌现出很多成功的做法。
辽宁日报推出的大型主题策划“1895~1945中国东北角之‘文化抗战’”(以下简称“文化抗战”),就专门开辟了一个固定栏目《口述》,将个人化的讲述融入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成为整个策划的一大亮点。
以此为例来总结口述史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或可为今年做好纪念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报道提供有益经验。
围绕主题寻找亲历者
“文化抗战”是辽宁日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推出的大型报道。这一定位于“文献调查纪实性”的大型策划,以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辽东半岛至1945年抗战胜利为时间节点,深入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长期野蛮的文化侵略,赞颂东北爱国志士和人民大众不屈不挠的文化抗战和经济抗战。其中特别设立的《口述》专版,每期采访7位老人,围绕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日本侵略中国的年代。老人们都已年过八旬,随着岁月的流逝,存活的历史见证者越来越少,他们对历史的口述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驳斥日本否认侵略罪证的最好证据。
“文化抗战”分为五期,每期分别阐述一个主题:满铁、殖民教育、媒体控制、文化侵略设施和文艺侵略。所寻找的口述者的身份和所谈内容均与当期主题相关。
常常有读者好奇地问,这些老人讲述的内容不长,却相当生动;他们的讲述有很强的画面感,日本人当年的专横跋扈可见一斑。这些老人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呢?
寻找与主题吻合的亲历者,确实如大海捞针,但也不是毫无头绪。比如“殖民教育”主题,记者首先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了解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学生进行奴化教育的时间和内容,根据这些线索,记者在社区、以往的采访对象、网络和微信朋友圈中四处“撒网”寻找相关人物,能想到的人都要问到,每一条线索都不错过。最终找到了7位曾受过日本奴化教育的亲历者,老人们的讲述,与“教育”主题非常契合。他们中,有第一课就学“满洲国”的祖先是日本皇帝的89岁老人于阜民;有受到进步教师的影响偷看进步书籍的91岁老人栾菊龄;有到日本投降那天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的81岁老人吴保敏,也有因为日语学得好而找到好工作的95岁老人王玉山……他们出生的年代、地点各不相同,对历史的回忆、讲述的故事也各有特点,但从每一个个体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日本奴化教育对那个年代学生的精神控制。
每一位亲历者的讲述都十分生动感人。于阜民因为痛恨日本侵略者始终不肯说一句小时候学的日语,83岁的何修仁至今仍记得上学时每天早会时都要背诵的“诏书”,84岁的张铁梅对小时候家附近的神社至今记忆犹新。亲历者的讲述就像调味剂,在沉重的历史题材中做一点缀。他们虽不是专家学者,讲不出历史背后的意义,但透过他们当年经历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却能让读者品味好久。
从口述史中获取新闻线索
每一位健在的亲历者,都是一座抗战历史的宝库。口述史的采集,不仅完成了《口述》稿件的采写,同时也能够从中发现大量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比如,好几位老人都提到了日本殖民时期出生的小孩,因为日本的殖民教育,只知道有伪满洲国,并不知道有中国。而年长一些的人则对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念念不忘。一位大连的老人在讲述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他是2007年搬到大连住的,家就在西岗区莲花山附近。上山锻炼时偶然见到一些日本殖民时期留下的残破墓碑。依稀可见的碑文中所刻的逝者离世时间,有的采用的是日本国的纪年,有的采用的是伪满洲国纪年,也有的人采用的是中华民国纪年,不同的纪年方式……
这位老人的话为记者提供了新闻线索。墓碑是人生终止时最后的定格,也是储存墓主及其生活时代历史文化信息的府库。这些终结在殖民地的生命,他们刻在墓碑上的文字说明了什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与老人一起上了山。
在一条通往山上的蜿蜒小径,记者看到一座座墓碑。它们或完整或残缺,或立或倒。记者与口述者共找到了十余座建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墓碑。其中使用伪满洲国纪年和日本纪年的占大多数,殖民地色彩浓厚。但同时,也发现了几座使用中华民国和清朝纪年的墓碑。
墓碑,貌似与日本对大连进行殖民统治无关。可它所留下的碑文却可以有力地证明,虽然日本对大连进行了长达40年的殖民统治,一直致力于破坏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和国家认同,并且产生了巨大的毒害,但仍有很多人至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这篇现场采访以《把生命最后的定格留给家国》为题见报,立即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很多读者认为,这些墓碑既是中国人民家国情怀的最好见证,同时也是驳斥日本右翼分子否认侵华言论的有力证据,应该被更好地收集和保留,发挥更大的作用。
正是许许多多口述者在口述历史中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新闻线索,才让策划内容更丰富,角度更新颖。
用新闻手段提升口述历史的价值
作为史实研究的口述史有一套科学的采集方法,应用于新闻报道中,也必须采用一种恰当的呈现方式。有些媒体在做专题时,仅仅把口述史摆在那里,完全当作史实来看,是非常不妥当的。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新闻手段,既保留口述史的历史价值和生动可读的一面,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让读者不至于误读。口述者的讲述,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报道的主题。
仍以“殖民教育”主题为例,在总结了大量口述史资料后,我们撰写了一篇评论,其中写道:“我们采访到了很多耄耋老人,尚能说几句日语,是他们70年前接受过日本殖民教育的共同特征。1945年8月15日,沈阳一所小学里,老师对同学们说:日本战败投降了,我们又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中国人了。老师说得激动,讲台下面的小学生却茫然以对。从痛哭到茫然,只知满洲不知中国,只知日本不知中国,14年的殖民教育,日本侵略者就这样把做皇民、做顺民、‘日满一体’的种子种进了一代东北青少年的头脑中,更遑论在大连旅顺地区40年殖民教育影响的又何止一代人……”
这段评论,将口述者们身上发生的真实情景,进行了理性分析,深刻指出了奴化教育对整个东北一代中小学生的毒害。
而在另一篇述评中,也特别强调了口述史在做与回顾历史有关的新闻报道中能够起到的作用:也许我们的史书一直有这样的传统,从观点到观点,只有大人物,没有小角色,只有大概念,没有小细节。这些本来就有,却被《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忽略掉的细节,就像一个个空洞,让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既全面宏观又支离破碎、似是而非。人们从被戏说的历史中只能得到娱乐,却无法获取精神上的滋养,更无从感知我们的民族文化繁衍至今的那种精神力量源自何处。所以,让真实的历史细节被挖掘、被彰显、被记住,从而让历史丰满起来,变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亲历者,把自己那些特殊的经历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下来,是在为后世的治史者填补这些历史的空洞……
口述历史是对大历史中被忽略掉的细节的补充,这些“小人物”让大历史更加丰满生动。而各种新闻手段的综合有效地运用,升华了口述史的价值,让新闻报道的观点更准确,立场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热点新闻策划部 來源:《新闻战线》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