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军:口述档案, 让历史生动具体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口述历史引起了历史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 他们认为口述历史具有其他文献、档案资料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学者说, 就复原历史的功能而言, 纵使千言万语的文字语言, 有时也抵不上简单的一刻钟录音, 或短短的一小段录像。有学者说, 走掉一位老人, 就等于带走了一部历史。还有人说, 口述历史由于瞬间即逝的不可再生性而决定了必须以抢救的态度承担这一神圣使命。
历史学家戴逸先生在谈到口述历史的优点时说: 口述历史可以扩大提供历史信息的范围; 可以改变以往只重视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宫廷史以及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历史, 可以收集到底层社会和普通人民活动的史料:可以留下更真实、更具体、更生动的历史场景。从写科幻小说转而写当代历史的著名作家叶永烈,采访了许多当事人, 以作家特有的捕捉能力采集了大量珍贵的口述档案, 加上他用心查找的文献资料, 从而写出了一本又一本“ 红色系列” 纪实著作。读了这些作品,
能够了解到鲜为人知的历史和许多文献背后的故事。他在1998年给本刊撰写的《口述历史是“活的档案”》一文中写道: “ 我不写慈禧太后, 不写康熙皇帝, 多年来从事当代重大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当代人写当代史, 很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直接采访当事人, 记述口述历史, 挖掘许多新的史料。”
著名古建筑学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20 04年6 月在第28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建议: 中国应该相应设立国家口述与非物质遗产名录, 尽快挽救一些濒于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历史的社会价值毋庸置疑。尽管对口述历史还存在一些争议, 但它与档案、文献可以优势互补。正如戴逸先生所言: 口述历史是历史科学园地中新近绽放的鲜花, 它还年轻、稚嫩, 有待于护持、改进、发展。但它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必将在记录和传承人类历史知识、推动文明进步方面做出更为重大的贡献。
2004年12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扬州大学、中国现代文化学会、江苏省社联、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当代史资料》编辑部、江汉大学等单位发起的“ 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 在扬州召开,80 多位专家、学者对口述历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规范化问题进行了讨论, 对中国大陆口述历史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展望, 交流了开展口述历史研究的经验。在本次会议上成立了“ 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 。
作为代表, 扬州市档案局参加了这次会议, 由扬州大学和扬州市档案局联合组建的“ 扬州市口述史料研究学会” 宣告成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为“ 研究学会” 揭牌。作为社会记忆的保存者, 档案部门有充足的理由在口述历史领域一显身手, 也有优势把口述档案工作开展起来, 为自身的建设, 也为社会服务做出特殊的贡献。要知道, 存储在当事人、亲历者头脑中的见闻、内幕、知识、密技等文化遗产会在人们毫不察觉的情况下随他们的离去而消失。
(来源:《中国档案》2006年第1期,文中内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