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口述经验

李小沧:现代口述史的时代性刍议

一 “活”史料与新工具
        人类社会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呈现出多样文化的空前繁荣。用于表达学术成果的方法和手段日益走向实用化、通俗化。口述史就是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实用学科之一。口述历史曾经是古代东西方社会记录并传承文明的重要方法之一,一度在历史学崇尚文献的大潮流中被逐出主流。现代口述史则是历史学向现代化变革的产物, 理论上,它承继了资本主义社会前期人本、民主的理念, 关注并参与着社会生活。形式上, 它利用了现代社会学的研究手段。内容上, 它记录着从社会上层到小人物多彩的经历和命运。其间, 口述史的研究也由简单的记忆发展为现代新理念引导下的历史再现。现代口述史对历史学科向现代方向的演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现代口述史最具新时代特色之处就是它对史料的搜集。19世纪之前, 口头史料一直是西方历史著述的重要依据。19世纪中叶以后, 德国兰克学派将文献记载作为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 从此文献考证成为19世纪中后期西方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20世纪以来, 人类社会的交往借助便利的交通和通讯手段变得日益快捷和频繁, 不再能随时留下文献记载。文献资料相对减少, 此时的历史学已不能全面记载社会发展的轨迹。从此, 兰克史学渐衰。而现代口述史一出现就反对兰克学派关于“没有文献便没有历史学”的观念, 早期从事现代口述史的学者大都主张:口述史料优于文献史料。
        美国早期口述史学家斯坦利·维斯塔尔(StanleyVesta)在比较和分析《西亭· 布尔》一书中所使用的两种史料之后指出:“我们都过于相信印刷品的权威性, 而实际远非如此。在采访中, 人们有许多机会来检验口述者的忠诚、能力和知识。但当我们阅读时, 我们只能盲目地接受。”[ 1] 虽然口述史料的可靠性受到过人们的质疑, 但口述史学对史料的考证主要依靠对“知情者”反复采访, 或许还可以通过若干“知情者”的叙述进行综合比较, 另外, 文献资料也可以成为辅助。
        现代口述史广泛走入社会各个层面, 通过采访、调查的方式搜集史料, 其范围涉及上至各个历史时期、各形态社会的要人、大事, 下至普通人的家庭和生活, 及至旁系资料, 从而为历史研究拓宽了史料来源。与传统靠文献写历史的方法相比, 表现出自身全方位接触史料的优势。
        现代口述史体现时代进步性的另一点就是它为自己确立了更为积极的社会功能。现代口述史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 以内文斯教授发表《通往历史之路》为标志。[ 2] 15现代口述史秉承前期人本主义、自由主义思想, 用世俗的方式记录和反思普通人的思维历程和生活道路。这样的学术倾向在历史学领域里体现的是新史学思潮全面关注人生、积极入世的主旨。其研究重点既包括社会重大事件与人物, 更关注了那些被主流社会遗忘了的小人物的生活道路和命运。现代口述研究基地之一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对历届卸任美国总统的口述研究一直持续到现在。口述史积极参加、干预国家政治生活,为历史学开辟了新的学术天地。此后, 口述史学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逐渐兴起, 他们创办学会, 主办专门性杂志, 美国权威史学刊物也以专栏和专刊的形式介绍和推广口述历史。[ 3]
        20世纪80年代, 在海外学术研究的影响下, 中国史学界也开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关注口述史学。
        从90年代开始, 我国史学研究者从功能、作用、意义、方法等方面对口述史学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并涌现出一批口述史学的研究型作品。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述传记”丛书, 《风雨平生———萧乾口述自传》《小书生大时代———朱正口述自传》等四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口述自传丛书》。“口述历史”编委会还不定期出版以发表口述史学叙述性文字为主的《口述历史》丛刊。其中,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2005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西抗战口述史》一套三部, 几乎遍访山西省亲历过这场战争的人, 是口述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现代口述史及时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技术设备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 口述研究积极地采用当时先进的录音、录像等科技手段。新设备功能的完善与价格的低廉, 使采访成本下降, 简便易行。采访所获的口头史料也能像文献史料那样易于保存和使用。兴起于20 世纪的新型传播媒介, 可同时作用于人的视听感觉与思维,激发读者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或是反响。新型科技丰富既充实了历史调研的方式, 也促进了口述史工作者用真切、具体的历史调查成果教育、警示公众, 增强了口述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

二 科学性及其时代表征
        现代口述史的研究方法是在吸取了西方现代社会学派所主张的科学调研法的合理成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口述史向美国的芝加哥社会学派学习, 依据现代实用主义哲学重现实、重实效、重实证的理念, 开创了一套科学的调查与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取事前制订计划、走出去全面接触社会、与访谈对象直接面谈、细致了解个人与群体的过去与现状、然后经筛选分析, 再制作口述凭证等步骤。
        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里, 口述史作者直接采访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见证人并以采访笔录做素材, 再经加工提炼, 形成既符合生活原貌、又饱含社会各阶层心声, 还反映了历史学者本人对历史评说的研究成果。
        口述史研究开创的这套研究方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逐步推广增强了口述史的社会性特征。当时历史研究的专题领域逐渐增多, 带动人们建立更多、更专门化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表述方法。经济史、管理史、比较史等, 成为学者们进行专门化研究的课题, 并促进了历史学研究向现代化的转变。有了先进的方法论, 口述史又在其后的岁月里不断拓宽着对社会生活的参与。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 各类思想文化都日益活跃, 激发了不同人文群体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回顾的热情, 即西方史学界所称集体记忆或大众记忆。[ 3] 口述史对社会历史的回忆范围广泛, 几乎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如英国从事口述历史研究的历史学家C·斯托姆-克拉克在经济史研究中通过访谈搜集了大量有关英国采矿企业组织形式的资料和技术资料, 才完成自己的著作。[ 4] 在科学史领域内, 英国学者D· 埃奇的《英国射电天文学的诞生》就引用了许多口述史料, 他认为科学家是科学发展的见证人, 他们所提供的许多口述凭证是研究当时科学团体的组织形式, 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主要依据。[ 2] 7 -8社会史是口述史研究涉猎最广泛的领域, 这主要源于口述史研究的社会性及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广泛的社会阶层, 研究路线囊括从民间下层至社会上层。无论是在研究不同时期各类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政体结构和文化习俗, 或是要记录各个地区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 口述史料都能提供第一手资料。口述史研究还为妇女史研究进行了大量田野调查, 促使这方面的口述史著述不断问世。
        在当今的政治史领域, 即使文件档案日益丰富齐备, 也需要口述史对其加以印证, 这是由于很多政治事件本身错综复杂, 各个时期的历史条件不同, 不同的当事人也会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 通过采访可以从历史事件的亲历者那儿获得大量文献中得不到的信息。口述史在以上领域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它积极干预社会生活、反映不同人群呼声的社会功能。正如汤普逊在《过去的声音———口述史》中指出, 口述史的最大作用是“它给了我们一个场地, 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 并使历史密切与现实相联系。口述史研究凭借当事人记忆里丰富的惊人的经验,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描述时代真实面貌的工具。”[ 2] 7 -821 世纪以来, 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化、信息化阶段, 口述史研究也从横向、纵向涉及许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又有个人和其家族的成长经历, 丰富了新时期历史研究的内容。

三 研究模式之演进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 具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模式。一种是类似“记录式”的口述史, 是指研究者无论是在对当事人进行采访过程中, 还是在著述中都持有独立其外的立场, 避免采访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渗入, 是以纯粹的旁观者身份, 将当事人和采访内容置身事外。此种研究模式大都被早期西方口述史学者们采用。早期的口述史这种追求纯客观地再现往事, 保持历史本来面目的做法仍留有传统史学和兰克学派追求真实历史过程, 保持历史本来面目的印记。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AllanNevins)就曾购买了录音机并安装了转换器使记录下来的采访内容直接转变为打字稿,避免采访者进行第二次创作。另一种研究模式为“参与型”的口述史, 即要求研究者在对当事人的采访过程中, 积极地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互动式交流, 并对口述者的陈述加以理性思索后做出判断与取舍。当代口述史作者大多采取此种研究模式。在两种不同的研究模式中, 研究人员与被采访者在研究项目的进行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第一种研究模式赋予被采访者以较大的主观诠释“特权” , 此种研究模式假定被采访者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研究者只对被采访者的谈话内容做忠实的记录, 他们的目的是在追求历史的客观性。然而事实上, 被采访者本人的原始口述很可能存在记忆的不可靠性, 而他们的口述中又必然会融入他们的主观意识。那种力图以口述的方式重现历史, 追求客观历史的做法,必然是一种幻想。与之相反, 第二类口述史作者们认为, 口述历史研究的意义在于“证明人们对以往历史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采访者通过导向性的或是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对事件的评价展开与当事人的互动, 更易于启发当事人从内心深处审视过去。
         因而, 当代的口述史作者们更愿意采用第二种研究模式, 从而得到较大的主动权和参与权。研究者的主动权不仅表现在访问过程中的问题设计, 提问方式等方面, 也表现在口述史作品中对被采访者所陈述的内容提出质疑、解释或做出取舍甚至做出评价。口述史作为史学工具, 具有文献史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对记忆碎片本身的记录与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对经过整理的记忆碎片的研究, 其鲜明的时代特性, 能够给研究者提供更为直观的素材。但是, 也正是由于上述口述史的属性, 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从研究对象上看, 口述史所采访的“知情者”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即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和继承者。所谓亲历者是指亲身参与和经历过某一研究目标事件的人, 他可以是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 如张学良、梁漱溟等, ①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寻常百姓, 如《山西抗战口述史》中的被采访对象。见证者是指虽未参与到某一研究目标事件中, 但与该事件发生过程十分接近, 亲眼看到过事件的全部或部分过程发生的人。如《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等。② 继承者是指由于时代久远, 某一研究目标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已经死亡, 而将其所经历、所闻见的历史事实描述给后代, 口口相传至今。如《走进鼓楼———侗族南部社区文化口述史》《留住手艺———对传统手工艺人的访谈》等。③ 换言之, 被采访者或曰知情者必须存活。人的生命是短暂的, 尽管继承者也可以成为口述史的采访对象, 但是, 口口相传的继承毕竟是对记忆碎片的重新整理或更加碎片化的过程。
        因此, 口述史的研究范围是亲历者或见证者的生命区间, 这样就给口述史加上了一个时间限定。这同时也赋予了口述史的史料来源的另一个特性, 即不可逆性。

四 余论
        口述史学在当前的社会人文环境下仍将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 知识信息影响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且速度惊人地进行传递,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知识的普及, 口述史的研究成果当然也要随知识信息加速其在民众中的传播, 加之今日受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因此那些真正能够客观、合理地反映人类历史的口述史作品都会受到民众的欢迎和支持。
        在当今知识信息普及的大形势下, 历史知识也在加深其民主化的程度。口述史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治学路线, 它打破了少数上层人士对历史学的垄断, 更体现出现代历史学科的民主风采。这也从另一侧面表明口述史是能够参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学科体系。而社会信息的公开也有益于增强口述史研究的可信度, 例如, 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字史料和实物资料向公众开放后, 口述史研究者就有机会对口述资料和新近披露的文献资料进行比对研究, 以期达到相互印证的目的, 从而提高了口述史研究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信息化带来的是各种知识信息的全面普及和推广, 其直接的后果是带动起更多的人对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激发起人们普遍参与的愿望。这种参与愿望随信息社会的发展会愈加强烈。口述史研究作为具有较强公众欢迎度的知识体系, 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 本质上说, 以自己能够参与的方式反思过去也是当代公民的一种责任。口述史作者既要作为参与者, 同时也要承担起引导公众的责任, 从而为公众参与创造一个适中的良好环境。
        最后, 口述史之所以能够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就在于它采纳和融合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而这些方法又易于接近民众, 因此方法论上的不断突破是其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近年来, 口述史研究被推广运用于科技史研究领域, 而科技发明中时常出现的现象与意念瞬间闪现给口述史研究以启发。在一些口述史研究的论文中就提出以特定时段闪现的事件补充和印证按纵向描述的历史过程的思路。而这将增强历史研究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据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口述史研究在未来的道路上会随时代的脚步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 1] MichaelG.Kammen.ThePastBeforeUs:CotemporaryHistoricalWritingintheUnitedStates[M].NewYork:Cornell UniversityPress, 1980:392.
[ 2] [ 英] 保罗· 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历史[ M] .覃方明, 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
[ 3] 杨雁斌.口述史学的综合性质及研究方法管窥[ J] .国外社会科学, 1993(8):37 -49.
[ 4] 齐小新.口述历史在美国雏议[ J] .北京大学学报, 2002(39):70.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