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葛春:21世纪以来中国抗战口述史研究综述
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有关抗日战争口述史的研究又是热点和重点”[1]。恰逢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在此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更有必要对中国抗战口述史的研究做一个总结。中国的抗战口述史研究发轫于20世纪60 年代初,到80 年代后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2]。徐国利《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3]一文已经对至21 世纪初的中国抗战口述史的研究概况做了阐述。21 世纪以来,中国抗战口述史研究发展迅速,已蔚然可观,文章试图对相关成果做一些总结和分析①。文章所论中国抗战口述史研究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对抗战亲历者的采访与所获史料的整理、版;二是利用抗战口述史料的研究、创作。因受制于掌握相关学术信息和资料的有限性,主要以中国大陆的研究状况为考察对象,间或涉及到港台、日本及其他海外地区的研究成果。
1、综合性研究
在综合性研究方面,张成德,孙丽萍主编的《山西抗战口述史》[4],被称为“第一部以口述史的形式整理和重构的山西抗战通史”[2: 76]。该课题组在历经近半年调查了500 多个村庄和社区,采访了2000多位老人,搜集到400 余万口述文字及大量录音、照片资料的基础上,写成一卷三部的《山西抗战口述史》。此书通过普通民众的口述真实地记录了抗战期间山西地区日军的暴行、民众的苦难及中国军民英勇抵抗的史实。该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对山西各地日军的生活、训练甚至日本官兵的心理和宗教信仰都有较为详细的记录,这些口述史料可以弥补其他史料的缺失,对认识和研究日本军国主义实质颇有价值。此外,书中还客观地记录了国民党政府和晋绥军顽强的抵抗活动。方军的《1931 - 1945 亲历日本侵华战争的最后一批人》[5]在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之际问世。作者历时8 年,足迹遍及全国甚至延伸到海外,一共采访了260 多人,这些人包括中国抗日将士、归国参战华侨、美国飞虎队员、知识分子、被日军强掳到日本的中国劳工、“慰安妇”、战争中的受害平民等十几类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幸存者,试图通过记录这些人的不同命运,全方位地展现抗战历史的残酷和惨烈。方军的另一部力作《战争的最后证言者———方军抗战采访手记》[6]为作者多年采访国内抗战幸存的中下级士兵的采访手记,通过对他们的采访,可以补充、丰富很多抗战历史细节,并且书中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田川,林平芳编著的《寻找英雄———抗日战争之民间调查》[7]关于“战”的内容涉及的少,而是着眼于幸存的普通人,以当事人或其亲友口述的方式,将这些人在抗战时期生活的点滴娓娓道来,文字亲切、感人,可读性高,书中还插入大量的旁注与照片,增加了信息量。齐红深的《流亡: 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口述》[8]以独特视角真实地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后随同家族逃往关内的东北子弟,随校迁往关内的大学生和伪满洲国建立至日本投降之前离家出走的东北地区大中学生抗战流亡史,“反映了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社会状况和青年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与追求”[9]。近年来,利用抗战口述史料进行加工创作的成果最丰富、影响最大的崔永元口述历史团队,他们从2006 年就开始全面采访收集和整理近400 位来自各行业、阶层抗战亲历者的口述,企图以尽量完备的细节和侧面还原战争全貌。2010 年,崔永元策划制作成了32 集纪录片《我的抗战》,同名图书《我的抗战》[10]也正式出版。2011 年,崔永元团队再次推出“我的抗战Ⅱ”系列作品,包括30 集纪录片、30 集动画片、一部同名配套书籍及一部真实电影,获得很大成功。
2、南京大屠杀研究
南京大屠杀口述史研究是抗战口述史研究开展的最充分、成果最丰硕的领域。在口述史料发掘方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工作最有成效。其主办的《南京大屠杀研究》季刊开辟“证言实录”栏目,专门刊登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和经历实录。刘相云等人在此发表了大量相关口述史文章。其官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网站”( www. nj1937. org) 中也包含相当多的口述文字和影像资料。该馆在抗战胜利60 周年之际,将新近在全国各地搜集到的300 多份幸存受害者证言资料整理、编纂后出版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11]。2012 年,该馆又牵头成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 幸存者) 口述史分会,对南京大屠杀口述史料的发掘从注重量的收集转向质的提高,强调对重点受访对象深入挖掘,积极向国际口述史标准看齐。如该馆于2012 年开始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纳粹屠犹研究基金会合作,以国际口述档案标准录制12 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影像和口述档案,首批成果已于2014 年在纳粹屠犹基金会官网和基金会影像历史档案库官网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向全球公开发布[12]。张宪领衔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13]是世界上关于南京大屠杀最翔实的历史文献汇总。其中包含丰富的加害方、受害方、第三方口述史料。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世纪,日本方面的南京大屠杀口述史研究取得显著展。特别是松冈环贡献突出,她整理出版的《南京战·被割裂的受害者之魂———南京大屠杀受害者120 人的证言》[14]以日军性暴力为调查口述重点,同时涉及日军屠杀、中国军民反抗活动、南京慰安所等情况,口述史料来源清晰,调查手法规范严谨可信度高[15]; 另一部《南京战: 寻找被封闭的记忆———侵华日军原士兵102 人证言》[16],以施暴者为调查对象,汇集102 位日本侵华老兵当年在南京对中国被俘官兵、妇孺、平民残酷施暴、奸杀、掠夺的罪行。一些中国学者也注意利用外籍人士的日记、书信等口述资料,如陆束屏《腥风血雨话金陵》[17]等。
3、日本掠夺中国劳工研究
21 世纪以来,关于日本掠夺中国劳工的口述史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掳日劳工口述史研究。日本侵华战争后期,受困于国内人力短缺,从1943 年到抗战结束,三年间约有四万多中国劳动力被强掳到日本,从事繁重的劳动,遭受到非人的虐待。2001 年到2004 年,由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资助,何天义研究室负责采访和搜集口述资料,先后采访了幸存劳工1000 多人,整理出访谈文字400万,在此基础上,选取其中500 多人、250 多万字口述史料编纂成《二战掳日中国劳工口述史》[18]丛书,全书五卷三千多页,客观、真实地记录了战时分布在日本55 个公司、135 个作业场的4 万余名掳日中国劳工的悲惨遭遇。“它的出版,不仅可以为人们了解二战掳日中国劳工问题,提供一部信史; 也可以为中国劳工对日本的民间索赔,提供真实可靠的证据、证言。”[19]由于此书卷帙浩繁,且以简体印刷,为便利海外读者,香港利文出版社特别收此书所载访问记27 篇,编辑成一册节选简本《地狱证言: 抗战时期被强掳赴日中国劳工的血泪口述》[20]。一些地方档案馆也注意抢救中国劳工口述档案,如北京市海淀区档案馆在纪念抗战胜利60 周年之际,组织人员走访当地掳日劳工幸存者,以文字记录、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抢救整理口述历史档案[21]。广东省档案馆整理部采访了掳日劳工凤仪萍,发表了《人间地狱: 魔窟中的中国劳工———凤仪萍口述抗战史》[22]一文。其二是东北修筑要塞劳工口述史研究。日军为巩固所侵占的东北地区并将其作为防御、进攻苏联的基地,掠夺了大量中国劳工修筑军事要塞。为获得这些幸存的受害劳工口述资料,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课题组先后进行了两次调查。2002年,走访了东宁县6 个乡镇的28 个屯,对幸存的修筑东宁要塞的71 位中国劳工作了采访笔录、录音、录像、拍照,并对其中重要的60 位劳工调查材料进行了法律公证[23]; 2007 年为调查修筑富锦要塞的劳工,采访了22 位幸存者,获得调查笔录55 份( 10余万字) ,采访录音52 份( 3000 多分钟) ,录像100多分钟,照片200 余幅,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法律公正[24]。周艾民,陈云来的《他们不能默默无闻地死去———43 名日伪满洲军事要塞战俘劳工寻访记》[25]也运用了河北籍幸存劳工张世文的口述史料来介绍1943 年43 名东宁要塞特殊工人暴动过程。
4、日本侵华教育研究
关于日本侵华教育口述史研究,辽宁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教授齐红深做了大量工作。齐红深从20 世纪80 年代就开始从事日本侵华教育口述史研究,已取得不少成绩; 进入新世纪后,又将《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口述史历史研究》申报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该课题得到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在80 多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重大成果,搜集到1200 多位老人的口述历史和3000 余件历史照片、实物,建立起沈阳七方教育研究咨询中心,成为国内外收藏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资料最多的研究机构”[26]。新世纪,齐红深主持该项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大型丛书《见证日本侵华殖民教育》[27],它由1250 位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亲历者的口述历史和4000 多件首次发表的历史图片构成;《抹杀不了的罪证: 日本侵华教育口述史》[28],该书从大量第一手资料中精选了近50 位老人的口述资料并汇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日本对华教育侵略: 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29]等著作。另外,在他们主办的“历史记忆”网站( http: / /www. rbqhjy. net) 、“博客中国”网站上的“齐红深的专栏”( http: / /qihongsheng. blogchina. com) 都有相关口述史资料。
其他的日本侵华教育口述史研究主要有香港浸会大学的张慧真和中国口述历史学会( 美国) 副会长孔强生专门对日本占领下的香港教育进行的口述历史调查,其成果《从十一万到三千: 沦陷时期香港教育口述历史》在抗战胜利60 周年之际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日本早稻田大学竹中宪一也收获不少, 2003年,其《大连槐花的学窗———证言: 控诉殖民地教育》由日本明石书店出版,该书收录了他搜集的62 人口述史料,但每人的口述内容比较简略[30]。
5、日军细菌战研究
在搜集日军细菌战口述史料方面,近年来,一些受害地区的档案局领衔相关部门做了不少工作。2013 年5 月,义乌市档案局启动了义乌细菌战受害者史料抢救工作,为受害幸存者及其亲属、其他见证人、细菌战研究人员、医学鉴定专家、社会声援人员等建立口述档案资料,至8 月份,完成了确定的31名受害者的口述历史档案整理工作; 2013 年8 月,丽水县档案局会同卫生、疾控、教育、当地高校等部门启动了侵华日军细菌战幸存者口述建档工作,经半年多努力,完成了全市一区八县全部197 名幸存者的问卷调查和影像采集工作[31]。此外,王选为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工作,也搜集了不少口述资料,详细内容可参见“王选- 细菌战田野调查报告的博客”( http: / /blog. sina. com. cn /wx5286) 。主要是利用了日军细菌战口述史料研究的著作有陈祖梁的《侵华日军云南细菌战罪行的调查研究》[32],作者在书中使用了其长期在滇西地区走访和调查获得的大量受日军鼠疫细菌攻击的受害者口述资料。李晓芳历经4 年,调查采访200 多位日军炭疽、鼻疽攻击受害者后推出了《血泪控诉———侵华日军细菌战炭疽、鼻疽受害者实录》[33],该书汇集了大量珍贵的口述史料影像资料。还有沙东讯《日军“波”字8604 部队在粤的细菌战活动》[34]、张启祥《细菌战的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侵华日军细菌战的浙江调查》[35]等论文。当然,其它运用到一些日军细菌战口述史料的专著、论文也不少,在此不赘述。
6、慰安妇问题研究
“血泪的历史———日军慰安妇网”( www. china918.net /91803 /D_waf /) 的“日军证词”、“慰安妇证词”栏目中有不少侵华日军慰安妇口述史料。《史林》增刊先后刊登陈丽菲、苏智良《关于云南省“慰安妇”制度受害者李连春的口述调查》[36]、陈丽菲《“我是1 号”———周粉英老人二战时期被强迫为“慰安妇”的访谈史料整理》[37]口述史文章。值得注目的这时期山西的这方面口述史研究。山西电视台采访了20 位受害妇女编写成《人证———抗战时期山西盂县慰安妇口述实录》[38]。张双兵的《炮楼里的女人———山西日军性奴隶调查实录》[39]包括了盂县、阳曲县、沁县、武乡县60 位“慰安妇”遭受军侵害的悲惨经历的亲身讲述; 他的另一部《“慰安妇”调查实录》[40]为上述四县被强征的“慰安妇”生存状况的调研,涉及79 位受害者如何被迫成为“慰安妇”,以及此后的生活境遇,并最终走上将日本政府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的正义之路的口述实录,并附有照片资料。日本学者石田米子、内田知行等利用侵华日军在山西省盂县实施性暴力犯罪的受害者口述勾画出日军性犯罪的种种形态,写成《发生在黄土村庄里的日军性暴力———大娘们的战争尚未结束》[41]一书。陈庆港关注到海南“慰安妇”,其《历史的深处: 二战日军中国慰安妇影像实录》[42]收录了40 多位受害幸存老人的口述,并附有大量照片。
7、反映中国军民抗战斗争、生活的研究
上文罗列的研究情况侧重于日军侵华暴行口述史研究,其实,中国抗日战争口述史研究内涵丰富,其他方面的研究,如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和非敌占区普通民众的生活等取得了不少成果。在此选择新世纪研究的比较多和充分的领域加以概述。
7.1 国民党、国民党部队抗战研究
这方面的口述史研究原本薄弱,在新世纪得到了蓬勃发展。“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网”( www. china183.com) 的“永远的老兵”栏目有蔡子斌、陈怀礼等19 位老兵口述的《老兵口述淞沪抗战史》( 一) 、( 二) ; “历史资料”栏目有《硝烟对面的对手: 淞沪抗战日军日记》等口述史资料。论文方面,《贵阳文史》先后刊登了周渝的《跟随张灵甫将军的抗战岁月( 上) ———原国民革命军第74 军中校会计课长胡立文访谈笔记》[43],《跟随张灵甫将军的抗战岁月( 下) ———原国民革命军第74 军中校会计课长胡立文访谈笔记》[44]; 《日本侵华史研究》刊登有《国民党部队的另类精锐———税警总团老兵李玉昆的口述》[45]。专著方面,有文闻主编的《原国民党将领口述抗战回忆录》[46]丛书,包括血战武汉、血战东北、中国远征军、血战台儿庄、血战潇湘、血战雁门关、血战昆仑关、血战华北、血战上海、血战南京共十册,记录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对十大抗日战役的回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编的《口述淞沪抗战1》[47]收录了参加过八·一三淞沪抗战的老兵口述材料。《口述淞沪抗战2》[48]是谭玉岐,阎志军根据亲历1932 年及1937 年两次淞沪抗战的国民党部队将士的口述编纂而成的。湖南图书馆编著的《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史》[49]分上下两册,共60 万字,根据87 位湖南抗日老兵的真实口述整理而成,这些口述者主要为国民革命军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内容主要是远征军,长沙会战等战役的回忆,详尽地反映了湖南地区军民的浴血抗战历程。
7.2 妇女抗战口述史研究
中国妇女抗战口述史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李小江主编的丛书《让女人自己说话: 亲历战争》[50]使用了大量口述史料,其中有专题反映了抗战时期妇女的遭遇。美国美田大学( Fairfield University) 历史系教授李丹柯专注于此方面的研究,在十多年间,采访了多位战时生活在重庆的妇女,利用这些口述史料写成了两本关于重庆妇女抗战的学术著作,即Echoes of Chongqing: Women in Wartime China[51]和《女性,战争与记忆: 35 位重庆妇女的抗战生活》[52]。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也积极从事抗战妇女口述史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2004 年,该所的罗久蓉,游鉴明,瞿海源出版了《烽火岁月下的中国妇女访问记录》[53]一书,长达600页,记录了10 位妇女的抗战经历。
8、结语
以上是21 世纪以来中国抗战口述史研究的主要方面,其他如抗战人物口述史和华侨抗战口述史研究等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的来看,21 世纪以来中国抗战口述史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搜集的相关口述史料越来越丰富,利用抗战口述史料创作的作品也很多。但是也有几点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抗战口述史料的凭信问题。这一方面有口述者自身的原因; 另一方面是口述史研究者没有严格遵守口述史研究技术规范造成的。这一点,日本学者做得比较好,国内一些研究组织也日益重视,取得了进步,如前文论及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的口述史料收集、整理就积极向国际标准靠拢,力求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国内研究者应该积极学习采用先进科学的口述史理论和方法,努力把抗战口述史做成一部信史。二是要加强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让国际学术界了解中国战口述史研究情况,共同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三是目前抗战口述史研究仍偏重于揭露日本侵华暴行方面,抗战口述史研究的内涵广泛,包括抗战时期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后学者应该加强其他相关领域的抗战口述史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国利.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口述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 抗日战争研究,2006( 3) : 193.
[2] 罗朝晖. 集体记忆与历史重构———评《山西抗战口述史》[J]. 历史教学,2006( 12) : 76 - 77.
[3] 徐国利. 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J]. 学术研究,2005( 6) : 101 - 108.
[4] 张成德,孙丽萍. 山西抗战口述史[M]. 太原: 山西人
民出版社,2005.
[5] 方军. 1931 - 1945 亲历日本侵华战争的最后一批人[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6] 方军. 战争的最后证言者———方军抗战采访手记[M].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
[7] 田川,林平芳. 寻找英雄———抗日战争之民间调查[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 齐红深. 流亡: 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口述[M]. 郑州: 大象出版社,2008.
[9] 闻黎明. 历史的口碑有益的尝试———读齐红深先生的《流亡———抗战期间东北流亡学生口述历史》[J].教育科学,2009( 2) : 96.
[10] 《中国传奇2010 之我的抗战》节目组. 我的抗战[M].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11]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2] 潘晔,蔡玉高,蒋芳. 12 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档案首次向全球发布[J]. 兰台世界,2014( 1) : 160.
[13] 张宪,等.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4] ( 日) 松冈环. 南京战·被割裂的受害者之魂———南京大屠杀受害者120 人的证言[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15] 徐立刚.《南京战·被割裂的受害者之魂》的史料价值[J]. 抗战史料研究,2013( 1) : 161 - 168.
[16] ( 日) 松冈环. 南京战: 寻找被封闭的记忆———侵华日军原士兵102 人证言[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7] 陆束屏. 腥风血雨话金陵[M]. 南京: 南京出版社,2012.
[18] 何天义. 战掳日中国劳工口述史[M]. 济南: 齐鲁书社,2005.
[19] 许允龙. 不能忘却的记忆———写在《二战掳日中国劳工口述史》出版之际[J]. 山东社会科学,2005 ( 9) :160.
[20] 何天义. 地狱证言: 抗战时期被强掳赴日中国劳工的血泪口述[M]. 香港: 利文出版社,2005.
[21] 傅小威. 海淀区抢救中国劳工口述档案[N]. 中国档案报,2005 - 08 - 29( 2) .
[22] 广东省档案馆收集整理部. 人间地狱: 魔窟中的中国劳工———凤仪萍口述抗战史[J]. 广东档案,2007( 3) : 46 - 48.
[23]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课题组. 侵华日军东宁要塞群中国劳工、慰安妇调查报告[J].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 2) : 68 - 69.
[24]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课题组. 侵华日军富锦要塞群中国劳工调查报告[J]. 东北史地,2008( 3) : 89 - 92.
[25] 周艾民,陈云来. 他们不能默默无闻地死去———43 名日伪满洲军事要塞战俘劳工寻访记[J]. 北方文学,2004( 6) : 31 - 34.
[26] 齐红深. 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口述历史调查与研究[DB/OL]. http: / /qihongsheng. blogchina. com,2012 -07 - 25.
[27] 齐红深. 见证日本侵华殖民教育[M]. 沈阳: 辽海出版社,2005.
[28] 齐红深. 抹杀不了的罪证: 日本侵华教育口述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9] 齐红深. 日本对华教育侵略: 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M]. 北京: 昆仑出版社,2005.
[30] 杨海峰,王丹林. 口述史与地方志编修———齐红深访谈录[J]. 中国地方志,2012( 6) : 40 - 45.
[31] 冯源. 日军细菌战受害者口述历史纳入档案[N]. 新华每日电讯,2014 - 03 - 22( 3) .
[32] 陈祖梁. 侵华日军云南细菌战罪行的调查研究[A].湖南文理学院细菌战研究所. 揭开黑幕———2002·中国·常德·细菌战罪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36 - 38.
[33] 李晓芳. 血泪控诉———侵华日军细菌战炭疽、鼻疽受害者实录[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4] 沙东讯. 日军“波”字8604 部队在粤的细菌战活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2) : 13 -17.
[35] 张启祥. 细菌战的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侵华日军细菌战的浙江调查[J]. 史林,2014( S1) : 116 - 124.
[36] 苏智良. 关于云南省“慰安妇”制度受害者李连春的口述调查[J]. 史林,2006( S1) : 87 - 97.
[37] 陈丽菲.“我是1 号”———周粉英老人二战时期被强迫为“慰安妇”的访谈史料整理[J]. 史林,2010( S1) : 174 - 190.
[38] 山西电视台. 人证———抗战时期山西盂县慰安妇口述实录[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39] 张双兵. 炮楼里的女人———山西日军性奴隶调查实录[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40] 张双兵.“慰安妇”调查实录[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41] ( 日) 石田米子,内田知行著,赵金责译. 发生在黄土村庄里的日军性暴力———大娘们的战争尚未结束[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2] 陈庆港. 历史的深处: 二战日军中国慰安妇影像实录[M]. 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
[43] 周渝. 跟随张灵甫将军的抗战岁月( 上) ———原国民革命军第74 军中校会计课长胡立文访谈笔记[J].贵阳文史,2013( 3) : 37 - 39.
[44] 周渝. 跟随张灵甫将军的抗战岁月( 下) ———原国民革命军第74 军中校会计课长胡立文访谈笔记[J].贵阳文史,2013( 4) : 43 - 45.
[45] 李玉昆,邓一帆. 国民党部队的另类精锐———税警总团老兵李玉昆的口述[J]. 日本侵华史研究,2015( 1) : 133 - 135.
[46] 文闻. 原国民党将领口述抗战回忆录[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47]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编. 口述淞沪抗战1[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8] 谭玉岐,阎志军. 上海口述淞沪抗战2[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9] 湖南图书馆,编著. 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史[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50] 李小江. 让女人自己说话: 亲历战争[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1] Danke Li. Echoes of Chongqing: Women in Wartime China[M].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10.
[52] 李丹柯. 女性,战争与记忆: 35 位重庆妇女的抗战生活[M].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
[53] 罗久蓉,游鉴明,瞿海源. 烽火岁月下的中国妇女访问记录[M].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来源:《忻州师范学院》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