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杰:口述史访谈资料运用需处理三个问题
口述历史研究在近些年中获得国内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针对中国女性的口述历史访谈也随之积累日厚。女性口述历史的意义非凡,主要体现在:挑战主流历史,使得以典籍为中心的历史书写得到修正;挑战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使得历史中的女性视角得到张扬;挑战少数女性精英的历史,使得平凡女性的生命与情感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些挑战之所以能成立,相当重要的一点是研究者掌握了充满个人经验的、细腻的访谈资料。然而,资料的这种特性,也同时向我们提出:如何才能将其运用于研究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自然很多,在此我们只强调三个问题。
首先,要带着大局观念进入个体情境之中。个体的生命历程深受社会结构的影响,尽管我们并不否认人的能动性的存在,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带着时代的烙印。解读女性口述历史资料,离不开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总体把握。熟悉百年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了解阶级、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结构特征流变……在此基础之上,个人的际遇和情感才会得到更为深入的理解。而在这种理解之中,中国历史的面目也会获得更细腻的把握。
其次,应强调资料间的相互映证。这既包括不同的口述历史资料间的映证,也包括口述史资料与文献资料间的映证。如果我们还对真实抱有信仰,那么,这样的映证是重要的。作为质性研究的一个支系,口述历史研究强调通过多角度的访谈资料收集使之相互映证,尽量排除访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歪曲、隐瞒或遗漏。同时,口述历史尽管试图挑战以典籍为中心的历史书写,但并不拒斥文献资料,相反,强调口述历史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形成相互映证,以期达成接近真实的目标。
最后,要注重从个案中追求理论升华。口述历史资料是由个体化的访谈记录组成的,尽管如此,它不应否认将资料进行一定程度外推的重要性。虽然质性研究的传统并不追求样本的代表性,但是,口述历史研究仍要力求通过概念的归纳、理论的提炼使对女性生命与情感的分析产生一般化的效果。这种一般化的分析可以成为一种有力的工具,使女性口述历史得以挑战主流历史、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以及以女性精英为中心的历史。
(作者为中华女子学院社工系讲师、博士)